近几年在非洲总会有这样的景象,皮肤溃烂黑化的河马神志不清,在河水中四处游荡,把同类的尸体当作食物,犹如丧尸一般。
在年9月18日开始,美国的数个新闻媒体办公室以及两名民主参议*都收到了不明人士寄来的信件,紧接着导致5人死亡,17人感染。经查,这些信件里面和河马身上有一种相同的细菌——炭疽杆菌,炭疽杆菌听起来令人感到陌生,但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却是噩梦。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是一种需氧芽孢杆菌,自然宿主包括食草的野生动物和家畜,人类被感染主要是由于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土壤,所以炭疽杆菌也经常被当作是生物武器,它可以大面积污染空气、水源、湖泊,主要破坏人的皮肤、肠胃和肺部。都有着较高的致死率。那么河马是怎么感染上这种细菌的呢?
河马如何感染上炭疽杆菌
这个问题与河马的食物短缺以及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有关,在非洲旱季,各种植物由于干旱不能生长,这就导致了河马没有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地上刚刚冒头的小草也成为了他们的盘中餐,埋在地下的草根也随之被带了出来,从而带出了炭疽孢子,炭疽孢子是怎么来的呢?
当炭疽杆菌与氧气接触又没有宿主时,就会变为孢子一直呆在土壤里,这是一种假死的形态,直到有动物或人类再次释放它们。这也是炭疽杆菌最可怕之处,就像是埋好了一颗种子,随时等待发芽,即使是在深埋、真空的条件下,几十年后仍有很强的感染力。
甚至有这样的一件事:一片牧场被炭疽杆菌侵蚀,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不能阻止新的病例出现,后来人们用水泥铺满了整片牧场,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抑制住细菌的传播,确实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并没有再发生此类事件,然而在几十年以后,牧场的羊在水泥边缘吃草时又把炭疽杆菌释放了出来,新一轮的感染又爆发了。
在年一名科学家发现,在永久的冻土层中分离出的一株3万年前的炭疽杆菌仍然具有传染性,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河马吃同类
在河马种群中炭疽杆菌爆发的源头找到了,那么是怎么传播的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很有可能是河马相食同类导致的。不对呀,河马不是素食动物吗,怎么还吃上肉了呢?相信这也是读者们心中的疑惑。
其实虽然河马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专性草食动物,但经过长时期的实地考察研究,科学家发现河马是兼性食肉动物,吃其他死去动物尸体上的肠道和肉。早在年,科学家就发现了首例河马食肉事件,当时的河马在死去的黑斑羚尸体上寻找食物,从那时起,河马相食同类的事件屡见不鲜。
在年生物学家在一条河边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头河马正在啃食另一头死后漂浮在水中的河马尸体,越来越多的记录都指向了一个结论,河马也吃肉,并且主要以同类、鳄鱼等尸体为食。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其实河马是一种夜行动物,没人知道它们在晚上会干什么坏事,所以吃肉这件事一直也没被发现。
因此,并不是炭疽杆菌将河马变成了丧尸,而是它们本身就吃肉,面对因炭疽杆菌导致死亡的同类,它们也会好好地美餐一顿,所以这就是炭疽热在河马种群中传播的主要途径。
还有其他的原因
一位来自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国家兽医——罗伊本吉斯说,河马种群中爆发的炭疽热还与种群密度和过量拥挤有关。食肉只是传播的一个原因,当一个地区中的河马数量过多时,就会产生生物之间的竞争。
河马又是一个很爱打架斗狠的生物,经常会在身体上留下许多战斗痕迹,而这些伤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河水中、土壤中的炭疽杆菌就会从这些伤口进入体内,从而增加患病的几率。
当动物的密度增加时,传染病一定会增加,如果这种压力导致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几率会更大,所以在南非地区的旱季,大多数池塘都会变成死水,就会造成炭疽杆菌在某一个地区突然爆发,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的某个个体,而是在某个种群或某个栖息地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
爆发事件
年6月至11月,在赞比亚的卢安瓜谷中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炭疽热,造成了只河马死亡的后果,占河马种群的21%,这也是赞比亚第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炭疽热事件,爆发的原因归于河马数量巨大,过度拥挤的情况非常严重,找不到吃的河马就只能离开家园,常常要被迫步行30公里寻找食物。
年至年期间,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也爆发了类似的事件,这场战役旷日持久,疫情首次发生是在夏季末期,当时就造成了只河马死亡,并逐渐发展至不能控制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河马难逃炭疽杆菌的魔爪,使种群中15%的河马死亡。
上述的两次疫情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只发生在河马种群之中,其他的哺乳动物未伤及分毫,这与河马的生存环境和饮食习惯是不开的。所以,当你把流动的河水、河马感染后死亡的尸体、河马吃肉的习惯以及吃炭疽感染的动物的肉会导致死亡联系起来,不难想象一个炭疽热爆发的场景。
河马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在种群中形成一个死循环,被感染的河马死亡,其他河马就来吃尸体,又会导致细菌的二次传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了吃,吃了死的死结。所以,河马变成丧尸吃肉其实是无稽之谈,只不过在感染之后会产生一些病变,例如出现皮肤坏死、溃疡等,让河马看起来像是丧尸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