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懂广州粤韵丨镂雕拼镶玲珑剔透广州牙雕 [复制链接]

1#

读懂广州第二十二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象牙雕刻(以下简称牙雕)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仙工”之誉的广州牙雕,又称广式牙雕或南派牙雕,有两千多年历史,始自汉唐,盛于明清。经过匠人代代传承创新,广州牙雕以镂雕、镶拼技法闻名,与北京牙雕、江南牙雕形成中国三大牙雕流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牙雕珍品中,以广州牙雕名师所造为最。广州牙雕的发展,与古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密不可分,不仅象牙绝大部分靠进口,且牙雕制品也大量外销。从一九八九年起,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广州牙雕工匠守正创新,以猛犸牙或牛骨为材料,传承镂雕镶嵌等技艺,延续这一优秀传统工艺。

史·两千多年长河

绝技始于西汉盛于清

广州“仙工”蜚声全球

早在西汉年间,广州已出现牙雕工艺。

唐代,今光塔路一带设有专门进行象牙贸易的街市。

宋元时期,广州工匠已掌握玲珑剔透的镂空通雕技法,被誉为“*工球”的象牙球问世。

到了清代,广州牙雕发展至鼎盛,蜚声海内外。

延至当代,广州工匠以巧思寻找各种新材料代替象牙,努力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并不断创造,使广州牙雕获得新生。

象牙球是镂雕技艺的代表作,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被誉“*工球”。(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供图)

广州牙雕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西汉南越王墓遗址就出土过牙雕文物。其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五支象牙。经专家鉴定,这些象牙来自非洲。

西汉南越王墓遗址出土的金扣象牙卮。(图片出自《剔透神工——广州牙雕》)

虽然早在秦朝时期,中国人就有能力远航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存在,却不足以充分解释秦朝中国人能远航非洲贸易。毕竟,从非洲到中国需要航行数万里,一路充满艰险,以秦朝当时造船技术和远航能力而言,几乎不可能直航,且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就南越国宫署遗址下发现的秦代官方造船遗址,专家研究得出结论:以当时的条件可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显然无法直航非洲。既然如此,南越王墓中的非洲象牙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从墓中出土的象牙、银盒、香料等舶来品,有学者猜测,象牙或许是从非洲运到了波斯,再由波斯商人运到了南越国。

唐代广州被誉“关口象牙堆”

宋代工匠已创制象牙球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告诉记者,广州牙雕的发展与古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密不可分。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派出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从广州出发,带领船队远航印度洋。他们用丝绸和*金,从南亚、东南亚各古国换回明珠、象牙等奇珍。

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3-5世纪,广州成了国内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中国的商船从广州启航,把丝织品、陶瓷输往国外;外国商船则把金、银、象牙、沉香等带到中国。

唐代的广州,海上贸易更为发达,开辟了世界最长的“广州通海夷道”。象牙以其皎洁的光泽、高贵的质地,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用的笏板(古代文武百官上朝拿着的手板)都是用象牙制成的。据《五代史》记载:“唐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以象牙笏三十二赐百官之无笏者。”

象牙沿着海上通道大量运抵广州,本土象牙工匠近水楼台先得月,发明了象牙席,同时还用象牙刻制印章,制造文具、梳具、花瓶等各种珍品,进贡皇室。唐代的广州故而有了“关口象牙堆”之称。今北京路与惠福路交会处在唐代是临江商业区,来自波斯、暹罗等古国的商船顺风而至,今光塔路一带成为进出口贸易繁华之地,设有外商居住的“蕃坊”和“蕃市”。每年夏季,各国商船装载着香药、珍珠、琥珀、玳瑁、玻璃、犀角、象牙,乘着东南季风漂洋过海,来到广州。然后,各国商人在官方划定的市舶区互相交易。等到东北信风吹起,商船才扬帆而去。

清代广州大新街是著名的牙雕专业街。

宋元时期,广州通过海上通道进口的象牙日益增多。繁华的西澳码头(今海珠中路)是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内港码头,瓷器、丝绸、象牙等是深受欢迎的产品。

绍兴元年(年),阿拉伯商人蒲亚里以贡使身份给广州带来了“大象牙二百九十株,大犀三十五株”,按照当时的市价——大犀每根值二三十贯,象牙每根大约值五百贯,这批货物的价值高达十五万贯(铜钱),比当时泉州港全年的市舶收入还多。当时,象牙归官府统购,外商不能私自在市场交易。广州市舶司耗时三年,才凑足钱,付给了蒲亚里。

也是在宋代,广州牙雕工匠首创了玲珑剔透的镂空通雕的技法,制成了镂成两层、皆可转动的象牙球。而大量的象牙筷子、象牙饰品等也开始进入民间。

明清广州“犀象如山”

牙雕珍品畅销全球

明朝年间,珠江岸边(今大德路与惠福路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象牙加工、贸易市场,从如今存在的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及象牙北街来看,当年市场规模的确很大,不愧有“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的美誉。

清代是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广州牙雕也迎来高光时刻。大新街沿路及附近的三府前、玉子巷等地形成了一个象牙雕刻业经营和生产作坊的集中地,成为闻名中外的象牙街。三米宽、近百米长的大新街被大大小小的象牙雕刻店占得满满当当。《广州城坊志》记载:“象牙巷一带,售象牙屑者,牌板书写:‘象牙糠’,‘糠’字形象入妙。”乾隆二十二年(年)后,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这里精巧绝伦的牙雕工艺品让外商叹为观止,牙雕成为他们首选的回国手信(礼品)。于是,大批象牙分别从东南亚和非洲运入广州,广州牙雕工艺渐渐形成了纵深透彻、纤细精美、精巧玲珑的特点。到了民国时期,大新象牙街有多间象牙铺,都以牙雕为业。

这是清代牙雕人物彩绘带柄圆镜。(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供图)

清代,广州牙雕的艺术风格渐渐成为宫廷牙雕工艺的主流。当时,若无皇帝准许,工匠绝不可以在作品上留下名款。但据清宫档案记载,从雍正至咸丰年间,宫廷中留有名字的广州牙雕艺人就有15名之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象牙雕刻珍品中,以广州工匠的作品为最。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被放逐圣赫勒拿岛时,还曾专门差人到广州订制一副象牙国际象棋。

清末民初,广州牙雕业尤为繁荣。牙雕工匠手执简易刻刀,不停踏着人工造的风轮,裁料、钻孔、雕刻、打磨,忙得昼夜不分,为的是早日制成得意之作,从老蕃(外商)那儿换回更多的银两。也有一些外商会对牙雕饰品诸多挑剔,本土工匠总是笑脸相迎。当时,象牙街上每天挤满了前来购买牙雕的货商。他们逐家逐店地看,一步一步讨价还价,即使生意不成,本地商人也会客客气气地把客人介绍给另一家。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精巧绝伦的牙雕工艺品让外商叹为观止,牙雕成为他们首选回国携带的手信(礼品)。同时,广州牙雕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渐渐成为宫廷牙雕工艺的主流。

古典文学名著被巧妙制作成微雕作品。(图片出自《剔透神工——广州牙雕》)

艺·有独门绝技

57层象牙球被誉“*工球”

镂空透深雕技闻名于世

镂空与拼镶,是广州牙雕的两大独门绝技。

镂空雕刻,是“透”的艺术,是将刀具伸进作品内层,甚至多层进行雕刻。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

拼镶工艺也是广州牙雕一大特色。桅杆、旗帜、亭台楼阁等数千种构件拼镶而成的象牙花舫,天衣无缝,化“接口”于无形。

广州牙雕的拼镶工艺可以做到天衣无缝。

“广州牙雕镂空技艺之精巧绝伦,拼镶技术之完美,在牙雕行内是公认的两门绝技。”曾应枫说,镂空雕刻是“透”的艺术,是将刀具伸进作品内层、甚至多层进行雕刻。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广州镂雕技艺的代表作象牙球,其独特之处是将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球体精巧剔透,且每层镂空雕刻不同的通透花纹图案,并能转动自如,被誉为“*工球”。

牙球逐层镂雕靠触觉与听觉控刀

宋代,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内有两层、层层皆可转动的象牙球。清代以来,无论牙雕出口贸易、进贡宫廷或民间消费,广州都居全国之首。清代牙雕种类繁多,小到扇骨、笔筒,大到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等,为文人雅士最爱。尤其在清代至民国初年,广州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在全国牙雕艺坛独领风骚一百多年,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大大超过同期的江南牙雕和北京牙雕。

清代象牙扇

18世纪,英国来华使者马戛尔尼的秘书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感慨:“看来似乎最优美、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广州的)象牙雕刻。”他还写道:“英格兰伯明翰著名的雕刻匠师试图仿照(广州的)师傅雕刻出折扇的扇骨,但始终没有成功。”

年夏天,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广州牙雕大师翁昭制作的25层牙球代表中国参赛。日本参展作品则是一个30层的牙球(象牙球的简称,下同)。二者大小相仿,表层雕刻与内部戳花各尽其妙,但日本的比中国的层数更多,人们都以为金奖非日本莫属。

究竟哪个更胜一筹?中国代表要求把两个牙球放到沸水里验证。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日本牙球顷刻四分五裂,原来是黏合剂粘的!而用整块象牙雕成的广州牙球则完好无损。翁昭的作品由此获得博览会优胜奖。

年上海世博会“广东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定宁的作品《盛世乾坤》——以多达57层的牙球,直径只有17厘米,再度展示了广州牙雕技艺的登峰造极。“要让一个20层的牙球‘活’起来,至少得花费一年时间,每一步都是精工细作。”李定宁对记者这样说。

据介绍,牙雕制作流程视雕刻作品类型而定,类型不同,则制作过程、雕刻技法都不尽相同。以牙球为例,其制作分开料、打孔、分层、雕刻和拉花等几个步骤。首先是取材,要挑选没有裂纹和缺损的象牙,截取中间实心部分,再把这部分加工成牙球,这叫锯牙开料。第二是分层,牙球安置在特制的脚踏机上,机动球转,工匠手持钩刀,从里到外逐层镂雕。

制作牙球,最难的是分层。分层要在球面打一些距离相当、大小适当的孔,然后再用特制的曲刀,将其镂空成一层灵活转动的球。刀钩伸进去后,工匠用肉眼很难看清刀的走向,手指也伸不进孔内,全凭传到手上震动的感觉和听到的声音来控制;象牙还有纤维纹,会带偏刀锋,也得靠操作经验加以控制,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最后,要将球内每层的厚度钩成0.5-2毫米左右,一层包一层,最底层的圆珠比绿豆还要小;分层后,工匠用特制的戳刀在牙球里面的每层套球上镂刻各种图案花纹,花纹的洞仅比针孔稍大,刀具上的小齿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三十六层牙球作品——《银球传友谊》(图片出自《剔透神工——广州牙雕》)

拼镶工艺化数千接口于无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牙雕名匠冯公侠经过持续艰苦努力,终于在一粒象牙米上刻上字的孙中山遗嘱,字体工整遒劲、章法整齐,在当时引起轰动,因此获得“神眼”美誉,被视为广州象牙微雕艺术的奠基人。

拼镶工艺也是广州牙雕一大特色。桅杆、旗帜、亭台楼阁等数千种构件拼镶而成的象牙花舫,天衣无缝,化“接口”于无形。一只上乘的牙船,要看整件作品的构图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美感,俗称是否“顺眼”;整船设计的高低、起伏,是否有呼应;船上的亭台楼阁、桥梁回廊布局,是否恰当自然;桅杆、旗帜、罗伞、灯饰的搭配,是否协调;刻画图案的繁简取舍、线条粗细的流畅和搭配,是否美观、得当等。归根结底,数千件各种形态的构件镶嵌在一起,也就是要看“化口”的功夫。

变·巧用新式材料

“以骨代牙”传薪火

牙雕绝活迎新生

年,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其后,我国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广州工匠为了保存这门古老的绝活,被“逼”出创新之举,他们费尽巧思,选用不同的材料,包括猛犸牙(古代象牙化石)、河马牙、牛骨等,克服技术难关,继续传承这项千年技艺。其中,广州牙雕国家级传承人张民辉以骨代牙,创新技艺之道,尤为令人瞩目。

清代象牙丝编织纨扇(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集体大规模生产牙雕工艺品,当时规模最大的广州大新牙雕厂汇聚和培养了众多名师巧匠,生产规模居全国工艺行业之冠。镇厂“三宝”——象牙球、象牙船和撒网船,更代表了岭南牙雕的最高技艺。牙雕成了广州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多次作为国宾级礼品,同时也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年,联合国禁止非洲象牙贸易。其后,我国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我国牙雕行业面临“无牙可雕”的生存危机,牙雕从业人数锐减。

广州工匠困中求变,为了保存这门古老的绝活,“逼”出创新之举:用不同的材料,包括猛犸牙(古代象牙化石)、河马牙、牛骨等,继续传承这项千年技艺。

这是牙雕大师李定宁的作品《丰收》。(李斌成供图)

广州牙雕名匠李定宁、李斌成父子花了4年时间,用猛犸牙创作一艘长厘米、高68厘米的撒网船,名为《渔家乐庆丰收》。最具特色的是船上30个神态各异、动作生动鲜活的人物以及多条鱼儿,全部运用多层镂空技法雕刻而成,创下撒网船多项技艺之最。

“很多人问这是不是用象牙雕刻的,其实这是牛骨。”在永庆坊的广州“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内,广州牙雕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张民辉的桌上摆有一段牛骨和一张文字说明:“牛骨原材料”。原来,张民辉“以骨代牙”,创新技艺之道。他说,牛骨体积小而且空心,加上骨质脆、易霉变,镶嵌工艺复杂得多。为此,张民辉首先研究处理“霉变”的方法。他将牛骨、骆驼骨等进行清洗、浸泡、脱脂、漂白,但又不能损坏骨料的光泽。然后,他在“以小拼大”上做文章,大量采用拼镶技术,根据骨材的形状、粗细、长短进行开料分割,对每块骨材因材设计,同时使用钻孔、打钉、入榫等传统方法,将成千块骨料拼镶起来,力求天衣无缝,可置于沸水中不变形、不散落。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张民辉和他的花城博雅工艺厂已能造出玲珑剔透、色如象牙的大型骨雕艺术品。张民辉主创的骨雕龙船《一帆风顺》,就是由0多根水牛骨镶嵌而成,船体全长厘米、高90厘米,造型优美,技艺精细,融圆雕、浮雕、通雕、镂空及拼镶等多种技艺于一体。龙船的做工极为精细,外行人根本没法在那由三件骨料雕刻而成的尾舵上找出镶嵌痕迹。至于龙船主体,也看不出是由数以百计的牛骨片精心镶嵌而成的。

要把几千根骨头镶嵌成一件天衣无缝的庞大作品,真是考功夫、费脑子,张民辉光是画图构思,就花费了半年时间。

牙雕大师张民辉在创作骨雕作品。

7年,张民辉创作了高厘米、宽厘米、厚60厘米的大型骨雕作品《福如东海》。此作品用1.5万多块骨料组装镶嵌而成,创造性地将传统牙雕、骨雕一直沿用的摆件艺术形式改变成现代立体浮雕壁画的表现形式。

张民辉的创作,证明千年牙雕的主要技艺能在骨雕工艺上得以继承和发展。对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砚祖教授感慨说,张民辉大师的创新,为目前在中国传统工艺中传承最危险的象牙雕刻技艺开辟了第二个春天。

牙雕最小刻刀细过绣花针

“牙雕是一种减法雕刻艺术,牙雕制作工具有刮刀、锉刀、凿刀、戳刀等,最特别的工具是刮刀。牙雕俗称是靠刮的雕刻艺术,每一刀刮下去都考验艺人的功力。前期的开料打胚,叫做定型定格,基本上决定作品的大致轮廓,比后期工序补救更重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广州市代表性传承人李斌成告诉记者,广州牙雕特别强调因材施艺,“取料”用到尽。所以,行内人常说:无废料,只是你自己有无“料”(粤语,意指“智慧”)。

制作象牙球的工具(受访者供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神眼”微刻冯公侠利用雨伞的伞骨制成比针尖细、锋利,又能像毛笔一样挥写自如的刻刀。“船王”潘楚钜雕刻牙船的工具大多是自己改造的。

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历代工匠对刀具的改良,广州牙雕工具品类多样,最小的刻刀比绣花针还细,牙雕的制作技巧也大大提升。

象牙球在巧手下逐渐成型。(图

视觉中国)

广州古老“仙工”

传承创新看今朝

广州牙雕为何能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牙雕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派牙雕?个中原因,一是广州牙雕在广州这个对外贸易日益繁华的大城市发育、生长、成熟;二是广州乃岭南文化中心,岭南文化的开拓性、灵活性与兼容性,使广州牙雕艺人视野开阔,勇于创新,不断为广州牙雕业开拓新局面。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说:广州牙雕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有血有泪。从宫廷珍品、国际扬名,到急转直下,像夜空的星斗,眼看着要几无声息地划落过去。然而,山河依旧在,古老的牙雕工艺历史没有终结。传承创新的骨雕艺术与牙雕艺术同样具有超越时间的魅力和超越空间的价值,不仅可以“行走”在中国的青山绿水间,而且越过大洋,继续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对美满和谐生活的向往。

在牙雕业内,从学徒成长为一个熟练的工艺师,一般需要15年光阴。而牙雕想要成为精品,文化和历史底蕴不可或缺,这对工艺师的知识面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术而美,因工而艺,因消失而寻找,因民族而世界,从广州牙雕到广州骨雕,一代又一代广州牙雕行业的工艺家守正创新、精益求精,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特此鸣谢广州市文广旅局对本文的贡献。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倪明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倪明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除署名外)

海报文案:林玮琳海报设计:刘赞文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