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权转载自“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周年
我们收到了这份匿名投稿
极度怀疑作者就是一只大熊猫
现将全文刊载如下
真假自辨
在人类眼中
我是“可笑”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年新生幼崽集体亮相,这只叫“福顺”的熊猫宝宝以“倒栽葱”的姿势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图片,摄影师
博士)
▼
我是任人“欺侮”的
(扼住命运的后颈皮,两只大熊猫被雅安碧峰峡大熊猫保护中心的饲养员带回圈舍,摄影师
杨涛)
▼
我是离开你们
就无法独立生存的
(在人类呵护下成长的大熊猫,拍摄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摄影师
周孟棋)
▼
然而
我辈岂是卖萌者
我大熊猫曾经建“国”立业
“熊”霸天下
(大熊猫“超凶”的一面,摄影师
周孟棋)
▼
你们
根本不了解我
Ⅰ
建“国”大业
数百万年前
我的祖先留意到一种植物
它分布广泛、四季常青
却又极少被其他动物食用
这种植物就是
竹子
以竹子为食
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
还能避免与其他动物竞争
我不由得被祖先的英明折服
(吃竹子的大熊猫,摄影师
周孟棋)
▼
但问题是
我大熊猫其实是食肉目动物
以肉食动物的消化特征
很难处理营养价值本就不高的竹子
对其中干物质的消化比例
仅能做到可怜的17%
所以
我们的策略只能是多吃
人类日均食量约为1-2千克
而我大熊猫则高达20-30千克
(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
▼
吃的多
排的自然也多
我们日排便量约团
无“人”能及
(大熊猫排便,影像来源
Pandapia,拍摄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多吃多拉、快吃快拉
我们全天活动时间约14小时
其中一半以上要用来吃饭
休息时
则抓紧时间排便
即便躺着也不影响
(野生大熊猫作息时间,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在寒冷的冬季
我也不会像我的近亲熊类那样冬眠
而是持续不断地进食
(冬季的大熊猫,摄影师
周孟棋)
▼
所有能量都要精打细算
能躺着
绝不坐着
(躺着吃的熊猫,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
能坐着
绝不站着
(坐着吃的熊猫,摄影师
周孟棋)
▼
科研人员曾经跟踪过我的一只同类
后者在24小时内采食了根竹子
却只移动了米
相当于每吃掉18.7根竹子
才走1米
(上述数据依据胡锦矗《物种特征与生存之谜》;下图为专心进食的熊猫,摄影师
不会跑酷的摄影师)
▼
此外
素食还改变了我的身体形态
为了咬断及咀嚼竹子
我的头部发育出强大的骨骼和咀嚼肌
再加上蓬松的被毛
显得脸大头圆
(吃竹子就不要想着拥有瓜子脸了,摄影师
董磊/西南山地)
▼
而为了支撑头部的重量
脖子又变得愈发粗壮
几乎与头部等宽
(脖子呢?摄影师
李小艺)
▼
为了抓握竹子
我前掌正常的五指之外
又生长出“第六指”
形如人类的拇指
称为伪拇指
(大熊猫的伪拇指示意,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我的体型也变得比祖先更大
这样在冰期来临时
身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降低
身上的被毛也变厚变长
会更有利于保温
从而降低能量代谢
保温之外
黑白相间的颜色
还可以在雪地中形成保护色
(凭借黑白相间的颜色躲猫猫?摄影师
周孟棋)
▼
显眼的黑耳朵和黑眼睛
则可以震慑“没见过世面”的入侵者
(这是什么动物,吓死我了!影像来源
Pandapia)
▼
数百万年的演化
塑造了我的生活习性
也改变了我的“颜值”
历史证明
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许多与我同时期的动物
例如剑齿象、中国犀、巨貘
都已经销声匿迹
我却凭借特殊的食物偏好
较大的体型、较低的能耗
挺过地球上数次冷暖变化
(大熊猫的演化,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北至北京周口店
南至越南、缅甸
都遍布我的足迹
那是属于我的盛世之“国”
(距今70-60万年前更新世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Ⅱ
亡“国”危机
盛世之下,危机显现
晚于我们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新物种
开始威胁我们的生存
考古发掘证实
中国数万或数十万年前的早期人类
都曾以我的族类为食
距今1.2万年前
我们生存的河谷和山麓地带
被人类大量开垦
我的族群只能“苟延残喘”于
人类干扰较少的青藏高原东部过渡地带
(大熊猫更新世与现代分布范围比较,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之后文明发展,朝代更迭
我的命运却丝毫不见扭转
西汉时期
文帝之母薄太后
曾捕捉我的族类随葬
唐代
太宗李世民赏赐给功臣们
每人一张很可能是我族类的毛皮
(中国古籍中的疑似“大熊猫”形象,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到了晚清
即公元9年
法国人阿尔芒·戴维(ArmandDavid)
在四川宝兴县当地猎人的帮助下
成为第一个见到大熊猫的西方人
戴维也第一次从科学角度
开启了对我族类的认知
他认为我们属于熊科
而命名为“黑白熊”
(“黑白熊”的第一幅科学绘画,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而他在法国的合作伙伴
却认为我们更接近于早前发现的
小熊猫(LesserPanda)
于是我们又得名大熊猫(GiantPanda)
“熊猫”“Panda”之名
就此流传开来
(大熊猫的分类至今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应归为大熊猫科;下图为小熊猫,图片来源
VCG)
▼
然而
这次科学发现是把双刃剑
我的独特外表引发了西方人的猎取热潮
俄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
带着枪械、猎具远渡大洋
只为
枪杀我、捕获我、占有我
(出自植物猎人欧内斯特·威尔逊年的作品《一位博物学家在华西》,转引自亨利·尼克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
▼
“这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
年4月13日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
在四川首次枪杀了我的同类
一只成年大熊猫
(罗斯福兄弟及其所猎杀的大熊猫)
▼
年
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舍费尔
将一只栖息在树上的熊猫幼崽
成功射下
(熊猫,摄影师
周孟棋)
▼
年
美国人迪安·塞奇
在竹林中向一只大熊猫疯狂开枪
但都没有射中
大熊猫愤怒地冲向他
在距离只有3米时被射杀
猎手们在次日举行宴会
享用熊猫肉
另一位猎手在年的记录
也许可以恰如其分地
描述所有猎杀熊猫者的心境
(出自英国上尉考特尼·布罗克赫斯特,他在年射杀了一只熊猫,转引自亨利·尼克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
▼
“我······从英里外的远方而来,就是为了射出这发子弹”
(熊猫,图片来源
VCG)
▼
与带枪的男人们不同的是
传奇女性露丝·哈克尼斯
带着奶瓶与奶粉来到中国
年11月
她捕获了一只熊猫幼崽
奶瓶与奶粉立即派上了用场
幼崽被带到上海
受了贿的海关官员发出了通关许可
内容是“狗一只,20美元”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第一只被带出国门的活体大熊猫
(哈克尼斯捕获的熊猫幼崽,名为苏琳,图片来源
VCG)
▼
猎杀、盗捕
从9年-年的80年间
至少有16只活体大熊猫被运出中国
关在脏兮兮的小笼子里
任由烈日暴晒
(语出自露丝·哈克尼斯,转引自亨利·尼克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
▼
“完全不顾它们的死活”
至少有70只大熊猫被制成标本
存放在西方各国的博物馆中
还有数量无法统计的大熊猫
被剥去皮毛高价贩卖
我的族群数量可能只剩下数千只
灭种的命运随时降临
(数据源自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大熊猫的保护历程》;下图为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早期获得的两个大熊猫标本,图片来源
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
我
该如何挽救我的“国”?
Ⅲ
转折年代
我们无意取悦人类
但“卖萌”又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点
这也是很多人类对大熊猫错误认知的来源
我的族类看似顽皮可爱
(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拍摄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圆圆的大脸
(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
▼
因“黑眼圈”
而显得硕大的眼睛
(有研究显示,熊猫面部的黑白色可能是为了恐吓侵略者,可能也有互相识别的功能,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
▼
短而粗的四肢
(“泡澡”的大熊猫,短手短脚撩水,影像来源
Pandapia)
▼
圆滚滚的身体
(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
▼
以及
看似笨拙、缓慢的动作
(影像来源
熊猫频道)
▼
这些稚气未脱的现象
被称为“幼态持续”
偏偏人类都是肤浅的颜控
无法不被我的颜值打动
正如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所言
(引自乔治·夏勒《最后的熊猫》)
▼
“这种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
年
被哈克尼斯带走的大熊猫幼崽
已经安全到达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动物园
普罗大众对大熊猫的热情被点燃了
开放参观的第一天
就有5.3万名美国人涌入动物园
仅仅一个星期
动物园的收入
就抵消了购买熊猫所花费的高价
(芝加哥动物园观看熊猫的人群,图片来源
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
既然美国人这么喜欢我们
为感谢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民国*府干脆又正式送出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
历史上著名的熊猫外交开启了
年
宋美龄在赠送仪式上致辞
(转引自亨利·尼克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
▼
“希望它们可爱逗趣的模样,可以将欢笑带给美国的小朋友”
(宋美龄带领外国友人参观熊猫,图片来源
VCG)
▼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年
之前被运出国门的熊猫都已死去
世界对我族类的渴望与日俱增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再次开启
作为友谊的象征
我们被赠送给对华友好的国家
从年到年
数量共约24只
分布在苏朝美日等9个国家的动物园
(熊猫外交:-年中国赠送国外大熊猫分布,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这些熊猫往往精挑细选
以年赠送给美国的大熊猫为例
要求毛色亮丽密实
体型不胖不瘦
眼睛要成八字形、眼球要黑
两个耳朵毛色要全黑
头要圆,嘴不能太尖
在这种高标准“选秀”中胜出的
自然堪称萌物中的萌物
(年赠美大熊猫“玲玲”“兴兴”,图片来源
VCG)
▼
当我们走出国门
待遇却又千差万别
去往日本的兰兰和康康
由战斗机护航,部长级高官亲自迎接
去往朝鲜的凌凌和丹丹等
连竹子都无法充足供应
只能以竹粉充饥
谁叫这就是命呢
(下图仅作示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水果丰容,包括柠檬、橙子、胡萝卜和苹果等食材组合,串成糖葫芦模样;丰容为动物园术语,特指在圈养条件下,丰富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而采取的措施,摄影师
李小艺)
▼
尽管如此
因为国礼数量有限
没有赠送机会的国家也只能另想办法
年
一名奥地利动物商人
辗转来到中国
他用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
再加上两只河马、两只斑马
从北京动物园换得了一只雌性熊猫
姬姬
(交换到的动物可能还包括雪豹等;下图为姬姬,图片来源
VCG)
▼
姬姬最终入住伦敦动物园
在那里
一种新式传播手段
电视
被第一次应用到了大熊猫身上
姬姬一边玩耍、吃饭、睡觉
电视台一边实况直播
电视前的观众变成姬姬的粉丝
姬姬则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
(大熊猫姬姬,图片来源
VCG)
▼
以至于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瑞士成立时
这个后来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
毫不犹豫地将大熊猫姬姬
作为该组织的标志原型
(WWF制作的熊猫形象快闪,图片来源
VCG)
▼
到了年代
中国基本停止向外国赠送大熊猫
改以租借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到国外展出
租借方除了需要每年支付高额的租金
这些大熊猫如果在国外繁育后代
也仍归中国所有
从年到年
就至少有31只大熊猫
以这种方式出访各国
(-年大熊猫到访过的国外城市,制图
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人们纷纷涌入动物园
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开馆第一个月
便接待了万人次
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在几年之内
参观者竟达多万人次
瑞典仅有10万人口的埃斯基尔斯蒂纳市
在展出熊猫的3个月内
居然迎来了周边各国的访客万人次
从来没有一种动物能像我一样
受到全球如此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