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央视爸爸一出手,纪录片界都要抖三抖。
前段时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部都是又精致又惊艳。
而现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沉寂,央视带着它的最新力作再次登场——
《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
这部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木工活儿。
片子一上来就是大型养眼现场。
各种手工木制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迷你版天坛。
开关自如的小门窗、一根根小棍子叠起来的屋檐和台阶。
还要什么乐高,要什么手办,这不更好玩?
木制红轿。
刺绣、金饰、*穗子……一件一件地加上去。
这可比古装戏里的红轿子精致好看多了~
古戏台。
一柱一梁,全都由木头制成。
一到了喜庆日子,青衣登台献唱,观众热闹熙攘。
就是这一方戏台,记录了整个村子的娱乐时光。
年画木版。
一张木板,雕出各种图案。
涂上颜料,把纸覆上去,一张吉祥画就出来了。
寻常的木头竟然能“复印”出来几千张年画,也是厉害了。
还有木盒子、木灯罩、木椅木桌……
这一大堆手工物件儿,看得人很是心水啊!
此时此刻,河马哥的心里已经种草种成了一大片草原了。
片子里,出现了两类人。
一类,是老手艺人。
王师傅,从骨子里喜欢木工。
52岁,同龄人都退休养老的时候,他却放弃一切,做起了微缩。
甭管多复杂的景观,他都能整出来个精致的迷你版。
最关键的是,人家做出来的东西,细节度满分啊!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等比例还原~
赵州桥,是王师傅最近要死磕的对象。
他要照着这座著名的大桥,做个微缩模型。
这么艰难的任务,注定要付出很多心血。
王师傅每天一工作就是10个小时,还没有周末。
实地测量、画图纸、整材料、构思组装办法……
一件事儿挨着一件事儿,怎么做也做不完。
事情繁琐还不算可怕,更要命的,是返工。
一个小小的错误,都能让之前所有的努力白费。
曾经,因为一时的设计偏差,王师傅销毁了整个桥拱。
看着火里烧着的半成品,他再也平静不下来。
但又能怎么办?
遛完一圈儿回来,还是得接着干。
他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又重新摆弄起了眼前的木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迷你版赵州桥,还是被他给做出来了。
陈建晓,是个龙舟师傅。
从17岁开始做龙舟,
每年天,他有天都在龙舟打交道。
十来年过去,他硬生生做出来了上千条龙舟。
大量的木材,在他手中脱胎换骨,成了端午节里神气的龙舟。
挑木头、做龙骨、加船身、上彩绘……
他的工作,很平凡,就只是做条木船而已。
也很伟大,是在坚守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特色。
当人们乘着他做的龙舟,在水面上竞赛时,
他的内心总能荡漾起自豪和感动,那一刻,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片子里的另一类人,是年轻的手艺人。
李学民,沙窝木碗的传人。
从师父那里,他学会了做木碗儿。
一根二十厘米的木头,能做出来五个木碗。
最近,他很发愁:
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就要保不住了。
这做木碗的巧技,到他这一代,算是断了。
为了复兴沙窝木碗,他把房子的二楼腾了出来。
摆上木碗样品、贴上对应的历史资料,归置得有条有理。
对着镜头,他满怀期待:
以后,这里就是沙窝木碗对外的展示窗口,
会有更多人通过样品,来了解沙窝木碗,了解这里的文化。
张鑫,一个做木工的视频博主,网名冰块西瓜。
你别说,他在网上还算有点火。
粉丝将近两万,都是铁粉,一播视频,互动率能达到90%。
看他讲木活儿,一点都不枯燥。
这个人,长得白白净净清清爽爽,
结果一开口,就是一股纯正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再来看看人家的视频标题,
离了颜文字就不能活系列,简直就是在卖萌嘛!
视频内容也很接地气~
什么颜值爆表的笔筒、卡哇伊的手机支架、筷子狗盆小板凳……
全都是超级实用的小东西。
他投身木作的初心,在他的老家。
父亲和叔叔伯伯们,都是木工出身。
而他,也想把这份木工技艺传承下去。
可能有人觉得,和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相比,
那些手工活儿做起来又慢又没有效率,完全没有意义。
可在这些手工活背后,却藏着很多智慧的结晶、很多颠扑不破的道理。
也许,其中有些东西,已经过了时,但有些东西,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闪光。
而对待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
传承,是最好的方式。
不是一味接受,也不是一味拒绝。
而是在新的环境下,做出适当改变。
就像片子里年轻的手艺人,
用现代化的手段去替代一些不方便的制作过程,
也用现代化的手段,去传播这种文化。
只有这样的传承,才能让那些传统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