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87599.html随着娃儿们的阅读量不断增大,妈妈们的新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妈妈会问,给娃读绘本应该只是让他能理解个大概?还是应该逐字逐句地都说给孩子听?是不是每个涉及到要深入的概念都要解释给孩子听呢?
其实这就是之前我提过的,精读和泛读的问题。
多数妈妈给娃的亲子阅读都是从泛读开始的。泛读对孩子的理解没有太多要求,对于低龄娃儿来说看看画面、能理解大致的表面意思就可以,目的更多在于扩大认知和建立阅读的兴趣。
但到了能够比较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一些道理、书里的人物特性之后,精读就可以加入了。精读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带动孩子的阅读理解力、想象力、思辩能力。
在今天具体讲精读前,我想首先提一下,不是所有绘本都需要精读的。比如孩子当下不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写得一般般甚至谈不上故事性的硬科普、功能性绘本(比如一部分生活习惯培养、性教育类绘本);阅读难度远远超过孩子当下能力范围的绘本。
做好这个排除法,精读这件事会变得比较直接和高效。
那么到什么时候适合开始精读?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绘本?应该怎么读?今天就来说说咯~
什么情况下应该开始精读?
陪OK读书,很少有因我的主观意愿而起的精读,通常都是泛读的过程中他产生兴趣在先,然后我才会陪他慢慢读、深入读。
比如有一回读的《打瞌睡的房子》这本书,内容里有反复使用到叠句——
”老奶奶睡在大床上,
小男孩睡在奶奶身上,
小狗睡在小男孩身上,
小猫睡在小狗身上,
小老鼠睡在小猫身上,
跳蚤在小老鼠身上……“
OK就被逗得直乐。老奶奶身上被各种睡熟的小动物越堆越高,叠句的层次也在层层叠叠地累积,那种文字和画面从形式到意境深度关联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的强大幽默效果,他一下子就get到了!
而且最后还有一个很搞笑的转折:“突然,跳蚤咬了老鼠一口,老鼠跳了起来,猫儿、狗儿、小孩儿一个个都惊飞起来,老奶奶压垮了床,大家都醒了!”
因为觉得有趣,连续两三天,OK睡觉前都是点名要读这一本,而且不读个三五遍根本没办法说服他睡觉。
就算再有趣的书,一遍遍陪着娃死读下去也会感到特别的无聊,这种时候就可以开展精读了。精读拓展出来更丰富的知识或故事层次,会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会消化掉妈妈在重复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无聊。
所以对妈妈们来说也一样,当孩子愿意反复读同一本书时,精读的机会就已经摆在眼前了,兴趣是最好的铺垫。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精读都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有些书,是天生适合用精读的方法陪孩子去读的,我粗粗总结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几类:
1.故事有趣,画面细节也足够丰富巧妙的绘本。前面提到的《打瞌睡的房子》,以及我之前分享过的《第一次自己坐巴士》等书,就属于这一类,通过精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和锻炼。
2.风格突出,所涉主题能与孩子当下生活产生较强关联的绘本。比如:能读出民谣、戏剧元素的《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一园青菜成了精》;对各种世界名画进行幽默化模仿和运用的《不一样的卡梅拉》;与气候变暖有关的《都是放屁惹的祸》等,都属于这一类。这样的绘本用精读的方式去读,对孩子增加识字、积累语感、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或是完成很多相关的主题学习拓展,都有好处。
3.结构层次较多的绘本。像《神奇校车》《数学帮帮忙》这一类书,故事很有趣,但孩子很容易醉心于故事情节而忽略掉知识点,通过精读,可以把容易被孩子忽略掉的知识部分重新挖掘出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当然啦,标准还是灵活地掌握在妈妈们的手上,如果觉得手里的书是自己有感受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让孩子理解内涵的,都可以试一试。
绘本精读,一些常见又好用的方法
绘本精读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方法论,因为所有的来自别人的方法,只有与自己的孩子产生了有效的勾连,才算是适用的方法。
所以关于精读要怎么读,只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
1
细节中找特殊,培养观察力
回到前面提起过的《打瞌睡的房子》。
这册绘本是典型的泛读过程中OK有了强烈的兴趣,我才带他进行精读的。也就是说,我带他进行精读的时候,他对故事本身已经比较熟悉了,而且对书中幽默的表现手法,也有了较好的理解。
这时候所谓的精读,如果还是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上,可能不见得特别有意思,所以我当时首先抓住的,就是画面视角这个点。
熟悉这本书的妈妈可能早已发现,随着故事里的角色每增加一位,画面角度就会往上提一点点,于是,有意思的情况就出现了。
比如下面这一页,是故事刚刚开始的第二个画面,那时的窗帘帘幔长度,是如图这样的,还有老长一截露出。
故事推进到第四个画面的时候,也就是小狗出现的时候,帘幔已经变短了很多!
随着故事继续推进,最后一位肉眼可见的主角登场时,帘幔已经完全看不见。
这种类似于电影的运镜方法,落实到画面构图上的差别,其实我也是陪OK读着读着偶然发现的。
当时我说:“哇,窗帘上的这块布好像越变越短耶?”冷不丁的提问,马上就吸引到OK,他连忙前后翻了翻,又想了想:“妈妈,我知道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因为越堆越高了呀!”OK说,“怪叔叔要站高一点才能看到老鼠身上的跳蚤!那他肯定就看不到窗帘上面了。”原来他觉得,在故事和画面之外,有个看不见的怪叔叔,故事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发生的。
这想法绝了!当时我一琢磨,所谓的“怪叔叔”,不就是站在故事之外的作者么,看似毫不相干,其实却默默主导着故事里发生的一切。但我佯装不解,又问OK:“妈妈没有看见怪叔叔呀!”
OK好像被难住了,不过他马上搬来个小凳子摆在他的书架边,然后站上去,一边比划一边对我说:“妈妈你看,我不抬头就能看到这本书,但我看不到窗帘。”
说完他又从凳子上跳下来,一屁股坐在书架前的地上,说:“现在我(看刚才那本书时)就能看到窗帘。”
其实这时,我差不多已经理解了OK对视角的感知力从哪儿来,他正在学画画的呀,虽然也很少涉及技法啥,但绘画老师多多少少应该有提到过一些视角和构图。
《打瞌睡的房子》这本书,还能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故事开始时天空飘雨,等到故事尾声,大家从睡梦中醒来时,已经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漂亮的彩虹。这种变化不是突然来的,而是通过每一页画面中的那一扇窗户逐渐过渡,雨滴从大到小、从密到疏,再一点点消失。
毫无疑问,充分利用好这些细节,对孩子的观察力是很好的一种锻炼,对孩子未来写作文的遣词造句的生动感都打下了基础。
2
先泛读再精读:泛读中发现新主题,拓宽阅读半径
先泛读再精读,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这么做的好处,就是留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尤其是有一定深度的书),去构思好精读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不会写字的狮子》这本书,讲真,之所以买这么“古老”(年出版的)的绘本,一开始是为了刺激OK学认字、写字用的(事实上……,大家看下去会明白)。
从故事情节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教化”意义特别明显的书:狮子想写信告诉母狮子,她有多美丽,他多么想见到她,并且和她在一起,懒洋洋地躺在树底下……但是狮子不会写字啊,所以他只能请别人代劳。
他请猴子帮忙,猴子在信里说,请母狮子和他一起爬上树吃香蕉,这可不是狮子想说的话!
于是,狮子请河马帮他写信,河马在信里说,请母狮子和他一起在水里游泳、一起找海藻,这也不是狮子想说的话!
狮子又相继找屎壳郎、长颈鹿、鳄鱼、秃鹰帮忙,但它们谁也没有写出狮子真正想说的话。气急败坏的狮子开始大吼大叫,把心里想对母狮子说的话全部吼了出来……
这本书原本是要告诉孩子,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体验,别人永远也无法取代和代劳的。一开始我也是抱着类似的愿望带OK在读,但读着读着,我发现他感兴趣的不是狮子写情书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这可是足够大的一个新主题呀,循着这根线,我翻了好多的科普资料,单是屎壳郎,就和OK讲了两个晚上。
讲屎壳郎的时候,从所属的科、目、纲、门,讲到它们的广布特点,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意义,讲到它们运输和储存粪便的方法,最后不可避免的,又说到小时候在野外看到的经典场景——一只屎壳郎推着大粪球往坡上爬,结果爬着爬着,粪球突然滚走了,屎壳郎只得倒回去,重新找到粪球往坡上推……
这样的讲法,OK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要插上一句。神奇的问题有很多,就比如他问:“大便那么臭,屎壳郎难道闻不到臭吗?”屎壳郎能闻到三公里以外的大便呢,怎么会闻不到!可能大便的臭,对它们来说是香吧至于屎壳郎的嗅觉系统到底还有什么很具体的不同,彼时彼刻,我其实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所以,精读有时就像是给孩子打开知识的窗口,我也就没再执着于非得达成让他认字、爱上写字的目的~
3
前置精读:通过提问锻炼逻辑思维力
对于一些比较善于互动的孩子来说,前置精读也是一种方式。
这一类精读方法的妙处,我之前其实在文章里分享过(给娃读绘本,老妈子读得唾沫横飞,娃却心不在焉?幼儿园老师的办法居然是……),是以一堂幼儿园绘本公开课为例去讲的。
当时文中提到的绘本是《第一次自己坐巴士》这本书,书中文字量很少,如果按正常的读法,几分钟就读完了。文中那位老师,运用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巧用提问。
就比如封面这一页,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却对孩子们相继提出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
提问
“小朋友平时在家都会自己做哪些事情呢?”
“谁还记得第一次做这些事情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那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第一次”呀?”
这3个问题中的任意1个问题,让一个外向些的4岁娃敞开来说,几分钟不带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老师为了控场,面对二十来个孩子,把这个时间控制到了10分钟。
读内页正文的时候,老师也一直在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就比如下面这一页,没有任何文字,但老师依然抛出了三个提问:
提问
大家看看,这辆巴士是什么颜色的?
刚才有人说这种巴士和我们的公交车一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克拉拉坐巴士去外婆家的那天,是什么季节呀?
因为这些问题,看似啥也没有的页面,瞬间就变丰富了,而且是对孩子理解之后的故事走向有很大帮助的。
虽说这篇文章是以课堂为例去说的,但使用的前置提问在亲子阅读中一样有很强的适应性。尤其是当妈妈们确信,手里的绘本足够优秀,是有精读的价值的,那么完全可以从读第一遍开始,就采用这种以提问为主要套路的精读方法,而不是等到孩子熟悉故事了再去做精读拓展。
前置提问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围绕封面的提问(这是亲子阅读中普遍做得比较欠缺的地方),二是围绕细节变化和情节转折,作联想和推断性提问。孩子通过对有限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测书本的主题、情节的走向、角色的性格等等,无形中锻炼到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的方法我有时也会用到,就比如读《都是放屁惹的祸》这本书时就很适合,因为一看它的主题就是天下孩子人人爱的“屎尿屁”话题。即使是内向孩子,面对这类轻松的话题,比较容易放得开。
那天和他读的时候,我一开始提了个连我自己都觉得很难回答的问题:“哇,这本书竟然叫‘都是放屁惹的祸’,放屁还能惹什么祸呢?“
与其说是启发式提问,不如说是自言自语。但OK听到心里去了,他想了会儿说:”是啊,动物好像都要被淹死了,应该是大海惹的祸才对!“
“对哦,驯鹿很危险!”
“企鹅有船!它们没事!”
“好奇怪,难道这本书是讲海难的吗?”
“妈妈,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快打开!”一个小小的疑问,瞬间就把OK的兴趣给吊起来了。
接着往下翻,我们发现,封面上呈现的那个场景,原来是极地的冰比以往融化得快导致的,动物们没有准备,野狼被困在浮冰上,驯鹿在去草原的路上差点被淹死,而北极熊也不淡定了,它准备给自己换一身衣服来更好地伪装,因为地面不再雪白,它一身白毛很容易暴露……
”极地的冰为什么会融化得比以前快了呢?“我把在当下这一页肯定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甩给OK。他想了半天说,“是不是春天来太早了?”
哦,也许吧,谁知道呢?往后翻翻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后面几页也没有答案,故事推进中在说的是,世界另一端的居民也不好过,天上不下雨,草地正在消失,很多动物都快被热疯了……全球气候都如此的异常,到底会是什么原因呢?动物界为此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并派出海豚到世界各地去打探消息。
这一页其实是很明显的一个转折页,前面猜了很久的“秘密”就要揭晓,当然不能放过这么好的提问机会。所以我问OK:“OK觉得海豚会带回一个怎样的消息呀?”
“肯定不是好消息!”
“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不是好消息?”
“当然知道了,这本书叫《都是放屁惹的祸》呀!”
原来他对标题里”祸“这个字的含义理解得非常准确,如果没有读封面时的一番问答,这种关键信息很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答案果然很快就揭晓了,原来,气候异常的原因竟是全世界的牛放了太多的屁,导致地球发烧啦!
下一页开始,绘本进入新的”问题——解决问题“模式,一个个假设被否定,一个个方案被推翻,最后,动物居民们终于统一认识,决定要说服全世界的牛用他们的屁制冰,为地球退烧!
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牛们不同意呀!等牛们终于同意了方案……啊,世界上的冰恐怕要融化光啦……
就这一个个情节与情节的起承转合之间,我提了很多问题,OK也接得非常起劲,我们甚至还讨论收集牛屁的容器应该用什么材料比较好(他认为应该用有弹性的塑料,这样会装得比较多),牛屁制冰厂应该隔多远建一个比较合理(他觉得一座动物城至少应该设三到四个,这样对牛提交自己的屁会比较方便)……
看起来都挺无厘头的,但仔细推敲起来,OK的很多回答,其实既有前后情节的逻辑勾连,又有自主思考带来新的收获,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超赞。
而这样的阅读效果,一定是简单的读故事难以达到的。
OK妈最后说:
绘本精读的方法远不止前面提到的这些,包括我之前多次提到过的有关《神奇校车》的分层阅读法(十个爸妈九个“绊倒”在这类绘本上,遇到了该这样读!),也是比较常见的精读方法,尤其适合故事和知识并驾齐驱互不相让的科普和偏学科类绘本(比如数学绘本、地理绘本、物理绘本等)。
同样的,精读的程度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嘴皮和脑海层面的,还可以借助游戏、手工、表演、思维导图等很多适合深度拓展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以孩子的个性、年龄、兴趣和理解能力来考量的。
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非得把精读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就比如我自己,更多的是侧重于在观察力和思维层面对OK的启发和引导,但有关动手、游戏等方面的拓展精读会少一些,因为我的时间并没有太过充裕。
留有缺憾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精力和视角有所局限,才是养娃路上的常态啊!
关于绘本精读,妈妈们还有什么大招,也都可以在文末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