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北京鱼类的多样性,在年以前,北京拥有八十五种原生鱼。截止到年,北京的原生鱼竟然有一半消失了,甚至有的品种在全世界中都不会再找到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为何会拥有如此之多的原生鱼?
在弄清北京的鱼到底是怎么没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北京为何会拥有这么多的原生鱼?按照华北地理位置的划分,北京所处的位置位于华北区和蒙新区的交界处,这里物种丰富,不仅有南方物种,也有北方物种。
北京的水系比较复杂主要是归海河流域,南邻黄淮海大平原,北邻滦河流域。现有的北京五大水系中,有四条河流汇入海河外,还有属于蓟运河水。这些河流的发源地隶属于西北山地,以及蒙古高原。
蓟运河水
因为水系复杂,所以会带来一系列影响。比如在若千年之前,北京是一片汪洋大海,就连王府井这种繁华的商业街曾经也都出现过各种鲸鱼的脊椎骨化石。直到两万五千年前,北京最终才变成一片水滩地,这里长期覆盖草原植被。那时的海岸线离我们很远,很多北方的物种都因为寒冷被迫迁移到南方,其中就包括鱼类。
从历史来看,北京就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水资源丰富,鱼的种类就会多。尤其是在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时期,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发洪水,海平面淹过通州的时候,有一部分海鱼都被带到了北京,南方鱼也跟着洪水往北扩散,这些因素促成了北京鱼的种类丰富。
此外,在历史上黄河出现过多次改道,第一次改道是新莽魏郡改道;第二次改道是在北宋时期,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因为黄河的这种运动,所以促成了整个华北平原地区的水生动物数量变得越来越多,黄河把这些物种都带到了华北,由此可见它造就了北京丰富鱼类多样性。
可以说北京在当时拥有的85种原生鱼,要比整个欧洲的淡水鱼的种类多很多倍,这是北京独具特色之一,是自然历史促成的必然结果。
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的原生鱼是怎么没的?
从年到年,在过去几十年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京的鱼竟然消失了一半,尤其是淡水河马和中华细鲫基本都消失匿迹。
很多网友对此都感到不解,纷纷留言表示:“难道是北京的水系有了毒吗?让这些鱼类消失了一半。”“是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北京鱼大部分都消失呢?”
“我觉得应该是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让北京鱼类出现下降和消失的情况。”网友们的各种猜测,只能说是片面的;那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的原生鱼到底是怎么没的呢?
1、平原地区生态衰退
要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座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光从人口数量方面来说,北京东城和西城的人口总数量从万猛增到近万,人口密度是过去的三倍。人口密度一旦增加,就意味着生态系统衰退。
因为对于人类来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所需要的食物都来自耕地中的农作物,衣食住行增长后,土地资源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水流消失或干涸,原本靠湿地水环境生活的鱼类,就会随着生态环境的衰退而减退。
2、水源污染植被减少
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很多地表水都会渗入到地下,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河道并没有得到合理化治理,所以很多生活污水都会排入到河流中。
慢慢的清澈见底的河水就会变成污水,生活垃圾堵塞了河道,清澈活水变成污染死水,所以原本水生物种鱼类多样化就会变成了单一化,水草植被减少,水源污染,鱼类就会大量消亡。尤其是黑斑蛙、圆尾斗鱼它们的数量也都日益减少,甚至在有的北京郊区河流中已经无处可寻。
图左黑斑蛙、图右圆尾斗鱼
3、河段设置屏障,过度捕捞鱼类难以生存
根据相关生物学家调查,因为北京郊区很多农村生活灌溉取水,一些山区河段都设置了橡胶坝和水闸等屏障设施,通过村庄的河道又安插了网箱,养殖用水、生活废水都会排入河道,由此一来,那些需要山区溪流好氧性鱼类就会很难在这种河道环境中生存下去,一来二去他们就走上了濒临灭绝之路。
另外,因为北京农家院越来越多,很多人都会选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用电鱼、炸鱼、网鱼等方式进行过度捕捞,这种零成本高利润的盈利模式,加剧了野生鱼类的减少。
土生土长的北京王先生介绍说:“在北京郊区有很多农山庄,到这里交上一部分费用后,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捞鱼,捞鱼的方式不同,价位也不同,一般网捞鱼是在几百元不等,每次撒网捕捞鱼的数量都能够达到十几斤。然而现在与过去相比,网捞鱼的数量明显下降,在年的时候,每次都能够捞到几十斤”。
在生物学家调查中,每年北京地区垂钓人次高达八百多万,其中远郊占据了百分之七十。这种过度捕捞,彻底堵死了原生鱼类的活路,它们遭遇了灭绝的悲惨命运。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北京的原生鱼类消失了一半,这给我们彻底敲响了警钟,不要过度捕捞濒危鱼类,拒绝所有危害性采捕形式,保护生态系统,还原华北平原该有的样子,建设湿地公园,治理河道,让鱼类回到原有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