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河马君
如果说年被称为“大模型元年”,就应该是“大模型应用元年”。
在这个“诸神战场”中,共识已经悄然改变,主要参与者纷纷转向优先落地而不是继续无休止地研发迭代。一方面,小型化模型的应用正在稳步增长,“低代码(Low-code)”及“无代码(No-code)等开发理念广泛传播,成本概念在持续强化。另一方面,具体应用场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从谷歌生物声学基础模型HeAR,到支小宝,阅文妙笔等,研发者的注意力转向更具体、更专业的垂直领域;而B端市场同样齐头并进,试图更高效地探索产业大模型应用的实际落地路径。
一、大模型B端市场如何破局?或许始于一场场“实战竞赛”
大模型一个显著的新趋势,是B端市场得到了更多重视。
全球范围内,真正有意愿、有能力为AI付费的用户大多数集中在B端。根据IDC在年四季度的调研,对生成式AI完全没有规划的企业只有7%,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企业至少已经意识到了AI与未来的强关联;其中已编列明确预算的企业有24%,这才是当前AI付费的主力市场。
“落地”本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部分,阿里、腾讯、百度都在探索基础的大模型服务平台。
巨头们已经意识到,或许未必需要躬身入局去走完模型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B端建立起合作生态,由下游企业自行“炼成”符合需求的模型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而过程中积累的高质量数据,则可以反哺基础大模型开发,从而在长期竞争中为国产大模型赢得优势。前几天,我正好在云栖大会现场体验了一场AI应用竞赛,从中也感受到B端市场大模型落地的一个关键——需要极度重视具体的业务场景。据介绍,这场阿里云“百炼杯”智能好客服PK赛,是业界首个以企业实际落地场景效果为目标的AI应用系列开发赛,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