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浪花朵朵”,我很久没有看如此莫名其妙的绘本了。
如果要说《小象和大风》讲了什么故事的话,我觉得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小象奇奇可能是出于好奇,莽撞地与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纠缠起来,按照作者的意思可以美其名曰为“与大风玩耍”。
这阵“大风”不知道在作者的隐喻中代表了什么,但是我却能感受到满满的恶意。因为它卷走了小象的鼻子、耳朵和尾巴。
如果大风代表了朋友,什么样的朋友会让自己体无完肤?如果大风代表了陌生人,是想告诫小朋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然而,即便这是一场付出了惨痛代价的“玩耍“,小象奇奇却仍然乐在其中,不知所以,我们的孩子都是这么毫无知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故事的后半部分则有强行上价值的嫌疑了。
变成怪物的小象回家后,妈妈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小象的鼻子、耳朵和尾巴是野兽眼中的美食,而这也是妈妈要带着小象寻找器官的直接原因!
经过一路询问,小象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都在并不饥饿且有时间看小象表演魔术的猫头鹰那里。最终小象把自己的身体部件都装回去了,又变成一个完整的小象,并感叹道有妈妈在真好!
我能理解在孩子的每个生命阶段都会有成年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方式,我也非常赞同父母要理解包容孩子的一切。但是作者这一看似脑洞其大的表达方式却生硬缺乏逻辑,是否真的符合儿童的天性甚至是人性。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美国作家吉恩·蔡恩的那本幽默风趣的绘本《好脏的哈利》。长着黑点的白狗哈利不爱洗澡,而且溜出去玩得一身黑才回家。这才是活脱脱的总是玩得一身脏的儿童的真实写照。而不是用玩得失去了鼻子耳朵和尾巴来展示儿童的天性。
此时的哈利变成了一只白点黑狗,家人完全认不出来。而此时的哈利则极尽所能地展示自己的绝活,但是家人仍然认不出来。读者这个时候的期待已经拉得满满的,不由自主地就会继续看下去。
然而《小象和大风》中,母子的相认就令人感觉很尴尬。
“你是谁?哪里来的小怪物?!”
“妈妈!我是你的宝贝奇奇!”
“但你的耳朵、尾巴和你的鼻子呢?“
“糟了,一定是大风把它们都带走了!”
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
对话给人的感觉是母象似乎一开始就知道大风会给小象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反而不加制止,让小象在危险的环境中试错,再去展示所谓的无条件的接纳,相信每一个母亲都不会这么做的。
最后哈利主动要求洗澡,变回原来的样子,家人也恍然大悟。而变成了怪物的小象还在妈妈的陪同下,经历了一番羞辱,被小长颈鹿、小河马称为怪物,再利用猫头鹰进行了一番恐吓,小象还能把自己身体的零部件装回来,表示找回了自己!
整个过程我感受不到无条件接纳的母爱,反而隐藏着强烈的精神PUA,就像《逃家小兔》中一个不断想脱离母亲的小兔,一个就不停追赶甚至想降服她的母兔,而母象则用了另一种母亲们常用的方式,恐吓加羞辱,然后将孩子牢牢地绑在身边。
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绘本真的不是只要会画画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