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市涨两倍风口中的预制菜出道即巅峰 [复制链接]

1#

为什么传统中餐厨师一直都是一个颇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因为他们能在朦胧的描述中还原出百菜百味的人间烟火。中国人做饭不太习惯精确的计量,用盐的标准不是放几克,而是少许;油煎不论时间,而是两面金黄、外酥里嫩。但油温多少、炒多久、用什么油、用什么锅才能实现这种效果,一直缺乏标准答案。这是传统中餐的味觉密码,也是中餐区别于世界其他菜系的本质。但在“提高出餐速度、降成本提坪效”、“从一日三餐里解放出来”等市场刚需下,不能标准化的中餐在一定程度上,渐渐被半成品的预制菜代替。

年伊始,一个早已有之的产品忽然大放异彩,与往年不同,今年预制菜在各大超市、网购平台的曝光次数和销售数量远超以往。预制菜的出现,让家庭厨房有了新转机。方兴未艾的预制菜,从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各大菜系无所不包,到煎、炒、烹、炸、闷、溜、熬、炖各种烹饪手法无所不含,或将成为家庭厨房的优质“备胎”。在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也经历了一轮热捧。似乎,又一个风口正在眼前。

此前,预制菜主要盛行于餐饮企业内部。供应商或自家中央厨房将一部分食品预制好后,供应给餐饮门店,供厨师加工后端上餐桌。因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预制菜的主赛道在toB领域。近一年来,面向C端的预制菜缓慢发力,菜品样式日渐多样。今春以来,走进各种生鲜超市,消费者可以发现,预制菜不仅在冷柜附近的“C位”,也在入口处或结账位置“扎下营盘”。

选择预制菜布局的品牌虽然较多,但还是大多数那些食品加工或者传统农产品的企业,速冻食品的安井、思念,生鲜零售企业的河马、叮咚买菜,传统肉类的双汇、得利斯,等等。开始面向C端的消费者后,供应链端不再经过餐饮门店,直接连接到消费者的厨房里,家庭厨房成了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没有中间商的差价,没有餐饮门店的水电人工,消费者得到预制菜原本的实惠。

虽然,预制菜在初期由于极大的方便和种类的多样收获了很多红利,但也没有完全打透整个市场。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年轻人,市场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预制菜本身也缺乏管理标准,每个品牌在相同商品的质量要求都不一样,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是愿意在节假日花时间去市场、超市买菜后,花时间从头开始处理食材,制作中餐。在他们看来。这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的仪式感。除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之外,部分预制菜在春节期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让一些消费者对其望而却步,做出成品后却发现存在着“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巨大反差,“图片与实物不符”等现象。肉类、海鲜类等需要冷鲜、冷冻的预制菜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这类菜品在运输途中对于温度、湿度要求较高,但商家为降低运输成本,选择不严谨的冷链运输,这就使得菜品容易变质腐败。

预制菜有着良好的“基因”,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烦恼”,向前一步,是超级风口,还是昙花一现,市场拭目以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