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星美羚致各界朋友、媒体公开信》在资本市场引发不小波澜,引发吃瓜群众围观。
原来,5月6日晚间,红星美羚创业板IPO被否,折戟于深交所上市委阶段。面对被否的结局,红星美羚怒而向各界朋友、媒体发表一封公开信,请求证监会、深交所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核。
而根据资料显示,这份公开信早在深交所5月6日晚间公布结果之前就已经准备妥当,只要深交所上市委敢否文章就敢发。
的确,几千字雄文叙述了公司长时间备战IPO的艰辛历程,公司经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
不可否认,公司为了上市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时间和精力,但当没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便开始对中介机构、监管层撕破脸皮,河马君详细阅读过后感觉这封公开信就仿佛泼妇走到街口骂街。
在这封公开信中,公司痛批保荐人、会计事务所实施逃责甩锅式审计核查,导致红星美羚一时像监狱一样。
炮轰监管层,认为监管层无视党中央对贫困县上市公司企业政策的落实,无视资本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落实,更以某位大人物的家乡企业挟持监管,甚至给深交所扣上“两面派”的帽子。
遗憾的是,河马君发现全文并未看到公司对上市委提出的质疑进行认真介绍、细致回应,反而仅仅挖监管所谓“黑料”、扣政治帽子、打政治牌,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取社会的眼球,吸引一些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最终实现对上市的“绑架”。
但是事实上,年底,红星美羚实控人以个人名义通过公司财务的私人账户向其数位供应商提供了共计万元的借款,而这笔款项却又经由供应商实质流向了红星美羚的多位经销商,此后。这些经销商又将此笔资金用以采购红星美羚的相关产品,从而形成了资金的体外循环。
起初,这笔发生在此次IPO报告期内的蹊跷资金“拆借”,并未在红星美羚的招股书申报材料中予以披露。直到监管层启动对红星美羚IPO的现场检查,“刻意隐瞒”的万元的“居间”无息借款事件才浮出水面。
资金体外循环并不意味着财务造假,但足以表明财务内控缺失,如果没有造假问题公司为何在最开始申报的时候对此事遮遮掩掩?
此外,红星美羚与其合作多年的第一大客户舍得生物,也在年时蹊跷注销,并通过其它存续主体转身成为了红星美羚的同区域同产业的劲敌,昔日的亲密同盟,如今成为对手。
在这种背景下,红星美羚在年出现业绩下滑,最新扣非净利润逼近万元“红线”,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下滑至近五年来的次低点,甚至是依靠大幅裁员和产品降价来保住这捉襟见肘的利润。
如此看来,红星美羚似乎不仅刻意隐瞒了资金体外循环,更因为第一大客户成为竞争对手,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价、裁员来稳定经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就存疑了。那么这种情形下,公司就有可能因为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而被否。
按照上市审核规则,上市委被否后,公司还可以按照程序要求上市委重新复核,但公司收到上市委否决结果却断然发表精心准备的公开信,将中介机构、监管层推向舆论的刀口。
不过,河马君相信,资本市场不是菜市场,不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更不会因为声音大喜欢骂街就随意改变结果。
试想通过扣政治帽子向媒体曝光的方式就能改变结果,以后企业上市但凡被否,写篇公开信、扣顶政治帽就行,企业也就不用专心“备考”,安心编好“檄文”就好了,谁还来安心准备上市材料。
退一步讲,红星美羚即使通过公开信质疑否决结果,也需要针对问题陈述事实、排列证据、罗列理由,而不是扣政治帽子、耍政治牌、泼黑料,以舆论挟持上市只会破坏资本市场生态,轻易让这样的公司上市更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资本市场是一个讲究法治、公平、秩序的市场,河马君相信企业上市融资和投资者保护需要一个平衡,企业上市不能没有底线,更不能通过舆论裹挟监管,否则只会破坏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