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已至,成都的暖阳却迟迟未去。连枝桠上的叶片也没掉落几许,尤其家门口的公园、游园里,仍旧是一片片绿。
位于成都武侯大道铁佛段附近的中海锦城小区旁,一座小而简单的游园里,有幼儿在草坪上蹒跚学步。游园不大,仅余平米,阳棚、座椅、动物浮雕、小滑梯……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但“颜值”着实算不上精美精致。
“甚至可能有的人一眼看去觉得这小公园‘挺笑人’的,简简单单,不咋好看。”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委书记李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然略显幼稚,但这确实是“设计团队”精心打造的作品。只不过,公园的设计者,来自一群孩子。
▲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广场
位于锦城社区的这座小游园名叫“口袋公园”,建成已有一年。这片空间原本属于小区配套,尚未被打造。为了给孩子们一块“创作体验空间”和“休憩娱乐空间”,社区多方协调,把这片空地交给了孩子。
这并不是社区的心血来潮的创新。
行走在锦城社区,大多公共空间,都给人“童趣”“纯真”的第一印象。这是全国首批儿童友好社区试点之一,在这里,“儿童友好”的实践不仅仅在于设施与场景的“适儿化”。一项很重要的探索是,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己做主,加入城市建设、参与社区事务。
一座并不精美的小游园背后,有着“俯下身子看世界”的温柔,更有着对童话与梦想的呵护。
▲建模演示
“他们没在闹着玩”
从勘探到答辩,真的建成一座公园!
在锦城社区,很多孩子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师、设计师。这源于社区开设的一门实践课——“小小建筑师”。
课堂上,孩子们会参与到社区中真实的公共空间、公共场景的打造中来。去年建成的“口袋公园”,就是“小小建筑师”们的家庭作业。
30个8-12岁的孩子参与项目,他们被分成6组,每个组都要针对空地的现实情况,完成一个小小公园的设计方案。
居住在锦城社区的余侯志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小组5人,为团队取了个名字——“锦城设计师队”。
实地勘探时,公园的所在地,是一片单调的废弃绿地。带上测距仪、软尺和记录纸,他们详细记录勘探数据,然后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
这里临近社区中规模最大的小区之一,儿童多,爷爷奶奶也多,锻炼和休憩落脚的需求大;周边无大树遮挡,阳光直射,需要乘凉区域;附近有车辆乱停放现象,需要指示牌……
▲口袋公园设计前实地勘探
之后的设计环节就更加严谨了。他们需要参考和融入的元素很多,除了前期勘探的环境条件外,还包括簇桥街道锦城社区的文化发展、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甚至于建筑材料的价格,质量的保障和成本的控制等。因而社区专门邀请了建筑师来为孩子们上课,详细讲解从景观到质量、从功能到预算的种种问题。
余侯志所在的“锦城设计师队”,最终以“绿化公园”为主题制作了一份设计草图,在他们的方案中,公园栽种了不同的植被、花卉,连入口处的拱门都是被绿色植被覆盖的,体现“公园城市”的生机盎然。
▲余侯志所在的锦城设计师队正在制图
另一组“精神小伙队”,则聚焦公园的“休憩功能”,在以绿为底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休息空间,进行了成人与儿童的分区。一边是有阳棚的座椅,另一边则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木马椅。儿童区还增设了“跳房子”游戏空间。而公园的背后,则设计了一整面的“心愿墙”。
“他们真的不是在闹着玩,那段时间孩子专注得很,从项目策划到测量勘探,再从制图、建模,到参与投标、申请经费、组织答辩……”余侯志的父亲原本以为儿子只是参与了几堂兴趣课,没有想到,整个流程走完,真的建出了一座公园。
▲“精神小伙队”的设计建模
“大人都在想着孩子的事,
孩子却在想着大人的事”
孩子们要经历的最后一关,是现场答辩。
“我就是孩子们的‘甲方’,他们的方案要能说服我,才能通过答辩,从我这里得到项目的建设经费。”李鑫说,那一次,6组小朋友带着口袋公园的打造方案ppt,在社区的会议室里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场解说。
“这可不是走过场,”李鑫说,答辩现场,除了自己参与之外,社区还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建筑师等,对孩子们的方案进行“刁难”。
成都无所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艾力就是现场评委之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人们都在想着孩子的事,但孩子们却都在思考着大人的事”。他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孩子们会天真烂漫地拼凑起儿童喜欢的元素,比如机器人、游乐场、大飞机……却不料孩子们现场给出的方案,都是在从城市最实际、最务实的功能角度出发。
比如,有的团队认为附近路灯密度不大,公园内需要增设灯光照明,并以照明为创意载体进行公园景观的提升。
再比如,有团队认为公园应以阳棚、伞蓬作为风貌设计亮点,因为公园面积较小,栽种或移植大树的可行性有限,但附近缺乏纳凉场所,所以有纳凉遮阳的需求。
▲口袋公园项目答辩
这场答辩后,社区划拨了十余万元作为口袋公园项目建设专项经费,对公园实施打造。而6组小朋友的方案,没有一个被放弃,而是通通被吸纳,被综合在了一起。
王艾力承担了最终方案的总设计,他在兼顾孩子们的创意与实际可行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将6份设计方案中的点子都保留了下来。比如照明,比如休憩区域,比如遮阳功能,再比如一些景观创意。
于是最终打造完毕的那片废弃绿地,成为了一个“不算美”“很简单”,小而五脏俱全的“口袋公园”。
那是一座一眼看去就有别于寻常公园的小游园。它建在小区围墙之外,临街之处,那里没有大门,居民、行人走累了,想纳凉了,随时可以歇一歇。
游园内有许多动物浮雕,鳄鱼、河马、长颈鹿……但仔细看去,每个浮雕又都是可供小朋友攀爬或休息的小设施。园内还有许多栖息的座椅,也有标志性的伞型遮阳篷,那是出自孩子们的想法。所以每次路过这里,余侯志都会自豪地说起自己曾是公园的设计师之一。
▲口袋公园
▲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街区
用“一米高”的视角,
俯下身来看世界
其实不仅口袋公园,在锦城社区,许多公共空间的打造或更新,都有着孩子们的想法。
一周前,锦城社区面向孩子们发起了一项召集令——招募社区儿童组建玲珑护卫队,对社区玲珑郡广场的小小观鸟台进行方案的参与和设计打造。
一时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纷涌而至:“要挂彩灯,但不能太亮,会吓到小鸟”“要在观鸟台融入鸟类大百科”“要放望远镜”……
社区的玲珑郡广场又叫做儿童友好广场,这里有昆虫喂养区、农作物认养区、还有儿童沙池、户外蹦床等游戏区。而这些空间的打造,也都是在孩子们的参与下进行的。
▲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广场
让儿童参与社区事务,公共空间的打造只是其中一方面。
今年11月21日,世界儿童日当天,锦城社区联合七里社区共同发布了《社区儿童宣言》,内容包括儿童要“享有广阔运动空间的权利”“享有隐私得到尊重的权利”;以及“倡导挚爱亲人的关爱陪伴”“提供丰富多元的社会实践”……
而这份儿童宣言的起草者,正是社区里的孩子们。他们通过儿童议事会,对宣言进行起草、审议、修改、并确立,以此促进各界共识,提高儿童的权利意识。
让儿童自己做主,参与社区事务,这是锦城社区在儿童友好社区实践上的一条重要路径。
“许多社区在打造儿童友好社区的过程中,认为设施友好、硬件友好是最重要的标准,其实则不然。”在李鑫看来,真正的“友好”一定是由内而外的,制度上、服务上都有长长的路径亟待探索。
锦城社区也在探索。除了“硬件”上的适儿化改造,社区将更多的工夫,花在了“软件”上。
比如,在上下学的时间,社区内5所学校的周边,都会出现一支“护学队”。他们主要是志愿者或物业公司人员,专门在上下学交通繁忙的时间守在路口的人行道,看护孩子们安全过马路,顺利进校园。
再比如,社区每条街上,底商、机构等都挂有“防走失”的标识。锦城社区的小朋友们都会牢牢记住这个标识,不论迷路、走散,或者出现危险状况,只要来到“防走失”点位,一定能得到帮助或救助。
社区还组建了一支“儿童体验官”队伍,新落成的项目、新规划的改造,除了会让孩子们参与设计、提出建议,还会让孩子们第一个来体验,对不足之处提出反馈。
种种探索,皆是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大人在用“一米高”的视角,俯下身来看世界。
▲锦城社区的儿童友好广场
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真正难的是理念和用心”
近些年,随着“儿童友好”的概念逐渐普及,儿童友好社区,也在国内多点开花。
根据计划,今年,成都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开展23个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许多社区走上了“儿童友好”的探索之路。
而作为全国首批16个儿童友好社区试点之一的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其自年社区成立开始,就将“儿童友好”作为了治理方向。社区*委书记李鑫,也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钻研后,成为了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的实践专家。
“社区千差万别,要对症下药,切忌盲目复刻。”这是李鑫对于社区治理,尤其对打造儿童友好社区,重复最多的观点。
其实,年成立的锦城社区,是个不折不扣的新社区。那时,儿童友好的概念并不普及。而作为新生社区,锦城社区是个完全的“陌生人社会”,居民没有共同的情怀和记忆,没有情感的纽带进行邻里的维系。
▲孩子们分组讨论口袋公园方案
打造儿童友好社区,是锦城社区为此找到的一个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
“社区年轻,社区的人口特点也是年轻。”李鑫说,根据调研,锦城社区外来人口居多,年轻人居多,育龄人口多。刚成立时,社区0~18岁少儿人口达到人,这个数据还在上浮,如今是余人。现如今,社区整体人口数量达到左右,未成年人的数量占比达到了约25%。
此外,社区附近教育资源丰富,居住人口普遍拥有高文化素质,也都是社区“对症下药”,以“儿童友好”作为社区治理突破口的原因。
确认了方向之后,“儿童友好”成为了锦城社区在自治过程中的一把钥匙,居民的共识有了,共同记忆有了,情感纽带有了,家的归属,也有了。
国内各地许多社区曾来到这里“取经”。李鑫发现,虽然各地实践已经不少,但探索相对碎片化,有些只做服务,有些则只做空间,成体系的探索并不多。另一方面,对于“儿童友好”理念,社会认同还不足,共识还没有凝聚起来,“但对于这一点,路还长远,需要引导,也需要时间。”
在他看来,打造“儿童友好社区”是一个目标,却不是一个任务。这需要用心用情,需要社区工作者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针对各自社区的特色去设计场景,而不是作为一项规定任务,用建设标准和建设模版去复刻一个新社区,“所以硬件的打造反而是最容易的。”他说,真正难的,是理念,和用心。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摄影报道(部分图据锦城社区)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