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补骨脂素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222/4342643.html74岁的日本艺术家原口典之近日辞世,他与关根伸夫、李禹焕等人都是日本战后知名的“物派”艺术代表。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因公共艺术作品的成本未能公开,在普利茅斯引发争议,一座城市究竟该在何种程度上为艺术家埋单?
在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历时2年半策划筹备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老艺人’口述技艺历史档案整理”项目完成,其中的一场展览呈现了徐锋捐赠的珍贵档案。在上海,丹尼尔·达维欧把雕塑带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广场,将公共空间变成“动物园”。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日本
“物派”艺术家原口典之
74岁逝世,以作品反思“人-物-社会”间的三角关系
原口典之(-)据artnews报道,日本战后著名的“物派”艺术家原口典之(NoriyukiHaraguchi)逝世,享年74岁,这一消息由其代理画廊FergusMcCaffrey在上周四公布。原口典之生于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他的家乡横须贺是美国空*基地,轰鸣的*用飞机和逼人的机油味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由此成为他作品的灵感原点。
年代,正是抗议越战与美日安保条约的学生运动高峰期。原口典之对于越战的主力攻击机A-4E天鹰(A-4ESkyhawk)很感兴趣。他以该攻击机为灵感,做出同名的全比例复制品。A-4E天鹰本是战场上的毁灭性武器,但通过原口典之的重新诠释,仿佛成为推崇和平的象征。在这件作品里,原口典之展现了隐晦的讽刺意味,同时,也让他反思到“人-物-社会”间的三角关系。
自年代初开始,原口典之确立了自己的造型原则,涂满机油的简洁的金属板块构成他独特的作品形态。那些被映照的周围环境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金属的硬度和机油的光辉使观者感到真实存在的迫近。
原口典之《油泳池》/图源FERGUSMCCAFFREY“二战”后,日本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了“物派”(Mono-ha)艺术,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艺术实践。代表艺术家包括关根伸夫、李禹焕、小清水渐、菅木志雄、原口典之等人。(文/畹町)英国普利茅斯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
最新公共艺术作品成本未公开,引发当地争议
安东尼·葛姆雷据《TheArtNewspaper》报道,由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Gormley)创作的《观看II》原本计划于本月底在英国西南部城市普利茅斯的码头揭晓,然而,一些当地居民与*客对这个重达3吨的大型铸铁雕塑的成本提出了质疑。《观看II》是当地一座新造的跨领域文化综合体TheBox开幕展“制作”(MakingIt)的展品之一,根据介绍,“作品由22个体块堆叠而成,看起来犹如空中楼阁,但实际上和巨石阵的石头一样坚固”。
安东尼·葛姆雷《观看II》渲染图TheBox的预算为万英镑,其赞助方包括普利茅斯市*厅、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等。今年早些时候,普利茅斯穆尔维尤区的保守*议员JohnnyMercer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一座城市还需要多少雕塑?如果公共资金的流向都是如此的话,真是让人失望。”葛姆雷的这件作品成本未公开,TheBox方面回应称,这是因为“与艺术家签订了保密协议”。“我们需要一些世界级的作品,现在我们得到了,我们能够带着自豪去展示这样的作品。”普利茅斯市*厅的负责人TudorEvans说道。当地艺术家RichardAllman则在采访中坦言:“葛姆雷的作品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拥有一件他作品的城市并不多,这势必会引发无尽的讨论,但那就是当代艺术所关乎的东西。”(文/钱雪儿)
北京
“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得主徐锋
生前抢救性记录“老艺人”历史,北京工美揭开“老艺人”口述技艺历史档案展
徐锋9月18日,“《艺海钩沉匠心独语》——徐锋捐赠档案整理项目成果汇报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徐锋,原名吉靖湘,年生于北平,年离世,享年91岁。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她自幼受家庭影响,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年,身为国立北平艺专研究生的她,开始为中共晋察冀城工部做地下工作。年调入北京工美系统工作。年任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技术顾问。
年离休后,徐锋组织起人手,展开对北京市工艺美术家和民间艺人的技艺经验总结。十多年间,为36个行业位艺人录音、录像、照相,总结资料余万字,并将位艺术家的技艺编写成《京工巧匠》。
“艺海钩沉匠心独语”展览现场
“艺海钩沉匠心独语”展示的各类档案资料此次展览,作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老艺人’口述技艺历史档案整理”项目的成果之一,通过“北京工美的忠诚典守者——徐锋”“日经月累积沙成山——捐赠资料”“藏集于民还之于民——捐赠工艺品实物”“艺人口述中的馆藏传世美器”“前人栽树后人纳凉”五个主题部分,全面展示徐锋生前的工作成果、捐赠的资料和工艺品实物、老艺人口述档案中提及的馆藏作品以及本次档案整理项目的具体工作成果等,以往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工艺美术发展和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的成果。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文/畹町)上海
艺术家丹尼尔·达维欧
从卢浮宫到上海交响乐团,将公共空间变成“动物园”
丹尼尔·达维欧近日,法国艺术家丹尼尔·达维欧(DanielDaviau)的几件大型等比例动物雕塑作品出现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广场,促成了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联动,也展开了关于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探讨。这批作品将在上交展出一年,贯穿整个乐季。达维欧年生于法国,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创作。他长期专注于铜雕创作,其作品融合了现代的简洁线条与古老的铜雕处理工艺,并以濒危物种为创作主题,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意识。今年年初,作为巴黎1区市*文化项目的一部分,达维欧的作品《犀牛》出现在巴黎卢浮宫广场上,通过与原型等比例的雕塑,直观地让人看到这些野生动物因偷猎和栖息地丧失等困境而面临艰难。
丹尼尔·达维欧在上交音乐厅广场展示的雕塑。在此次上交音乐厅广场,达维欧展出了《河马》《加拿大驼鹿》等作品,其体量与四周绿化及矶崎新设计的音乐厅建筑相呼应,铜雕的色彩也会随着天气、光线与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此外,这些作品也是杜梦堂展览“动物狂欢节”的一部分,除了户外广场,展览的不少作品集中在室内展出。有趣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和国王们曾建立自己的私人动物园,收集各种珍奇生物,后来动物园逐渐成为公共休闲的目的地。这与美术馆的诞生与发展有相似之处。如果说过去,少数得以进入私人动物园的艺术家通过创作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动物,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艺术作品带出了传统“白盒子”,走入公共领域。(文/钱雪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