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过去咱们耳熟能详的超市品牌,在这几年都共同迎来了关店潮和销售缩水,家乐福门店从巅峰的家,掉到仅剩家,永辉从家掉到家,曾经的“零售西南王”步步高,则只用了一年时间,成功的从小亏1亿8发展到了血亏25亿4,去年关店家,现在正在艰难的度过重整这道“生死劫”。
超商的刺骨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求生”成了超市行业的最大关键词,可偏偏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山姆为代表的会员制超市,却在逆势中崛起,山姆在全国已经有43家门店,到今年年底门店总数还会增加到48家,山姆强劲的增长势头,甚至掩盖了本家沃尔玛超市的尴尬。
过去几年,沃尔玛一样遭遇了业绩寒流,关店超过家,可在山姆的拉台下,沃尔玛集团一季度还是在中国,砍下了53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8.3%,会员制的山姆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
某种程度上来说,山姆在中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年8月,山姆的第一家门店就在深圳落户,那会儿的深圳虽然是冒险者的热土、淘金者的家园、中国开放的最前沿,但大多数人对会员制超市,仍旧充满着陌生,顾客大多数慕名而来又败兴而归,因为他们以为多的会员,就是办卡充值,而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许多人会摇摇头,低声嘟囔一句,“买门票逛超市,真是疯了”。
实际上,90年代正是中国超市崛起的*金年代,一大票后来遍布全国的超商品牌,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超市等于平价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高过一切,这让买票才能进入的山姆显得格格不入。
第一家沃尔玛,同样是在年进入深圳,相比于山姆店,他就要受欢迎的多,货品丰富和价格便宜,是当时超市的核心卖点,而超市能把价格压下来,靠的是一个“大”字,超市面积要大,人流量要大,仓库要大,进货量更要大,模效应带来的是更强的话语权,大型超商总能砍下更低的进货价,这也是沃尔玛的拿手好戏,它对于供应链的把控相当高明,毛利率常年维持在25%左右,比行业平均能高出五到十个点。
然而,随着网购开始普及,超市竞争的底层逻辑被彻底颠覆了,价格低廉曾是超市引以为傲的资本,但现在厂家自己经营网店,价格直接打到了地板,各大超市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那个被绕开的中间商,全国基建升级后,又让平价物流系统得以建立,九块九包邮的威力,让大超商的物流渠道都黯然失色,而相比于百万草根,一个出租房就能创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商场,雇佣大量人力维持运营的超市,回本周期实在又过于漫长。
另外,超市甭管有多大,能够摆上的商品种类,都不可能跟海量的网店相提并论,所以问题就来了,超市价格没有网购便宜,论种类也没人家丰富,甚至别人还能送货上门,那一般消费者为什么还要逛超市呢?网购的冲击比想象的更为巨大,那是因为居民收入还在不断提升,水涨船高下,超市还是能持续扩张。
直到年,这样的势头开始放缓,到了疫情爆发后,整个趋势则完全改变,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员制超市展现出了,另外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商品评价和品相丰富,曾是超市碾过一众小型零售商的制胜武器,然而随着网购兴起,这两样武器都像回旋镖一样炸到超市自己,但就像商业界的一句老话说的那样,销售的最高境界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
当传统超市陷入疲软的时候,折服多年的山姆,忽然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经营逻辑异*突起,如果说传统市场是希望人人都能来购物,用充沛的人流量带动销量,想尽办法把市场做大,那山姆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市场做小,将客户锁定在有限的中产阶级身上,这么做的逻辑很简单,讨好一部分人的难度,远远小于讨好所有人。
而跟普通大众相比,中产阶级的口味非常相近,甚至有跨越国境线的相似性,所以很多美国经验,山姆都可以直接照搬进来,不过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中产不是广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后者年入10万就能算进去,但山姆定义的中产远不止于此,你看山姆选址就比较偏僻,商品又主打一个大包装,所以你得有私家车才方便吧,而且家里有个双开门的大冰箱,才能塞得下吧?都放大冰箱了,那房子能小得了吗?
另外,山姆的巨型推车都带儿童座位,一方面是给带娃家长方便,另一方面也是默认自己的客户都养得起小孩,当然这些条件,并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符合,但有一点却是实打实的硬性规定,那就是愿意交钱买山姆的会员,咱们都知道,淘宝是88会员,京东plus会员多,续费则会跌到块以下,相比之下,山姆个人会员是,卓越会员则是,比两大电商平台都高出了一大截,高昂的会费,一方面为山姆带来了巨大收益,而更重要的是能构建身份认同。
在山姆店里,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山姆致力为会员服务,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言下之意是会员就是菁英,菁英就得办会员,而且山姆故意不用大陆常见的“精英”,而是改用草字头的“菁英”,同样是要营造一种港台风味,来凸显会员的与众不同,大家可能觉得这都年了,这种标签式营销,实在有点烂大街了,但随处可见,恰恰证明他的简单粗暴还有效,甚至可以说,正是高昂的会费,让山姆会员的含金量更足了。
年以前,山姆的会员费还只有块,涨价到是总裁文安德坚持的结果,当时集团内部大部分人都劝说不要这么干,一下子涨价多,老会员是接受不了的,但文安德却说,必须是一年元,如果有会员接受不了这个数字,那他们就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我们需要通过这次升级去完成会员筛选,结果证明了文安德的远见。
当年山姆会员数万,续费率达到了80%,而且涨价后山姆会员的吸引力仿佛更大了,到年正式突破了万人,增长之快远超前面20年的积累,在这里,山姆销售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
如果说90年代传统超市,满足的是中国人民对物质丰富,敞开供应的美好愿望,那30年后的会员超市,则是为新兴中产阶级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创造中能够看到,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产的模板,而在对他们的模仿中,全新的消费需求被创造了出来,当然,在创造需求的同时,山姆也没有忘记满足他们,只是相比于传统超市,山姆的营销手法一样别出心裁。
传统超市喜欢用琳琅满目的商品铺满货架,给顾客营造一种无所不有、随意挑选的购物氛围,所以一个沃尔玛超市,可能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个单品,而山姆店则完全不同,单品数量不过0左右,也就跟大型便利店相当,相比传统超市供货之丰富,山姆几乎可以用简陋二字来形容,然而,这么少的商品种类,恰恰成为了山姆的独特卖点,在精心严选的口号下,有限的单品数量成了优质的代名词。
因为大家都知道,优质的东西往往稀缺,山姆正是反向利用了这种思维,用稀缺来暗示着优质,这也能解释山姆为什么爱推新品,像什么一米五的超大乐视薯片、4.5公斤重的巨型巧克力、半米高的大泡面桶,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一方面能产生话题引起讨论,另一方面,也让顾客觉着山姆选中的商品,别的地方买不着,这就带来的差异化和稀缺性。
另外,我们现在距离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了,大超市商品丰富,所带来的吸引力和震撼感,早就不复存在,像山姆这样限制单品数量,反倒是能帮助顾客快速做出选择,一类产品就那么几种,甚至一种品牌,顾客也不用花时间挑来挑去,赶紧拿着付款就行,同时,单品减少,供应链数量也会少,山姆的货物三成还来自自家的品牌,这成本也就一降再降,这个时候,山姆就有底气端出来另外一块招牌,那就是便宜。
比如常年霸榜的山姆瑞士卷和美国大烤鸡,68块16个和39块9一只,你要说性价比吧,那确实挺有性价比的,可是顾客费劲开车跑到山姆店,总不可能就买这么一两样网红商品,在里头稍微一逛,一不小心又得花上千把块钱,在这儿瑞士卷和蛋糕就是所谓的“钩子产品”,他们会像鱼饵一样调来消费者,所以这些产品赚不赚钱,根本不重要,山姆看上的是顾客的后续购买力。
不过这几年随着本土会员超市的崛起,山姆不得不跟盒马,这类新玩家来抢人头,有时候相同单品撞上了,一样得玩命杀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不久的千层榴莲蛋糕大战,山姆最开始卖,河马跟进一下降到了99,山姆一摸脑门,心想你这年轻人不讲武德,然后一刀精准刀法切到了98块9,河马微微一笑,心想这美国人忒小气了,再次出手砍到了89,山姆不服气,再少一块打到了88,河马紧跟着杀到了86,山姆再次接招,又降到了85。
两边是你来我往,打了几个回合,好像不分胜负,但是跟盒马相比,山姆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一方面降价更保守,另一方面也是山姆用的榴莲评级,要更低一些,而文化上的差异和竞争对手的区别,也让山姆所代表的美国经验,并非一定就是中国市场的最优解。
比如偏少的单品数量和过大的产品分量,就未必完全符合中国的消费现状,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的户均人口为2.62人,两到三人的小家庭占比最高,这就让山姆的大包装,偏显得大而无当,考虑到保质期和新鲜度,这类产品到底能不能算是物美价廉,也得打上一个问号,相比之下,盒马的包装则更符合小家庭的人口数量,而且会强调原产地当地口味,有个盒马村基地采购等等,中国特色要浓郁许多。
另外,完全门票式的会员制度,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放在今天多少有点呆板,像盒马这种更强调会员附加权益,节假日打个折送个菜之类的,就明显更符合一般大众的口味,所以,虽然现在山姆还处于高速扩张期,但将来要不要为了中国消费者,做出改变,可能已经是一个近在眼前的问题,因为就像是榴莲蛋糕一样,看上它的从来不会只有一家,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