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史怀哲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后来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而我接触生命教育,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年,我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其同学及时发现并报告,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我在课前30分钟决定临时取消《陈焕生上城》一文的授课,改上“善待生命”主题课。这堂课,我用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并被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男孩周大观的童诗《我还有一只脚》贯穿课堂。课堂所呈现的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所探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成功地挽救了这个学生的生命。
这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从事的“教书”职业,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育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读到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博士写的一本书——《活出意义来》。弗兰克博士经常问遭遇巨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为他提供治疗的线索,譬如,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找到“充实”——这便是他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神经官能症,都需要有它的心理治疗法。弗洛伊德时代面临的性挫折,阿德勤时代患有的自卑感,在今天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主要的阴影却是一种被称之为生存虚空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不再虚空,为了让学生找到充实,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也来一些“logotherapy”(意义治疗法)?这种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唤醒。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投入到了“不务正业”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并把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唤醒”。
再后来,我师从朱永新教授,先后读了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格里夫的《生命的意义》等,并在朱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由一个人研究实践走向团队行动。同时,我们开始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注重加强生命教育。事实上,早在10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在其“战略主题”部分就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
当下青少年学生轻忽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消极生命、遮蔽生命的人群日益增多,生命困惑、生命障碍的问题令人担忧,生存技能、避险知识等普遍缺乏。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40名,相当于消失一个班。因此生命教育是解决青少年个体生命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
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在“健康生活”素养方面,提出三个要点: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
开展生命教育,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与青少年身心发展一致的原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则,疫情当下,生命教育可谓适逢其会。
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包括教育者自己,每一天都在感受和体会着疫情的发展,每一天都在和疫情作着防控和对抗的斗争,这就有了认知、体验和实践的结合。教师开设起空中课堂,推出了在线教育;家长和孩子待在一起,由首任教师转为首席教师;社会上的各路专家学者、名师名流纷纷为战“疫”贡献才智,这就有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同时,我们希望孩子们经过这次战“疫”的洗礼,能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这就有了发展、预防和干预的结合。每天报道的新闻、发生的故事,以及孩子们在居家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无不是生命教育的最好资源。
引导孩子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书
那么,疫情当下,怎样讲好生命教育这一课呢?我的建议是:围绕着生命的长(自然属性)、宽(社会属性)、高(精神属性),结合当下战“疫”中涌现的人、事、物来展开。这个时候,社会就像一本打开的大书,我们只要引导孩子们读好、读懂这本无字书,就能润物无声地上好生命教育这一课。
比如,读“人”。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我们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身上,能读到“科学”“专业”“无畏”和“担当”。但也许有人会说,我一辈子都做不成钟南山院士这样的事业,那么,我们可以去读读抗疫中的一名普通人,他叫“汪勇”,是武汉一位“80后”快递小哥,他冒着被感染风险“跨界”行动,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医院轮岗医护人员的工作,一共对接了人。从汪勇身上我们能读到什么呢?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而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需求满足,也不是精神快乐,而应该是价值体现。价值体现层面的幸福,才是终极的幸福,才是恒久的幸福。
比如,读“事”。《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