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阅读与误区1、“开卷有益”,是古训名言。但时代不同了,“图书”不一样。所以,“开卷”是好事,“全益”却未必2、孩子只要喜欢看书,总是不错的——这样的理解,有“不错”,也有“错”。少年的阅读,还是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引导。须知天有阴晴、人有好坏,而书亦有优劣3、学生主要把功课做好,把学校的书读好,至于“课外阅读”,无关紧要——如果有这样的观点和思想,会让一个“世界之童”变成一只“井底之蛙”4、阅读,不仅扩大读者的知识面。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人生的体验宽度和长度。阅读,丰富我们间接的人生时空5、“故事书”,是家长朋友对于“儿童文学”的代称。其实,“故事书”即“文学书”,文学的滋养,影响终生;人生的答案,常融于故事之中6、喜欢看故事,注重有情节,这样的阅读心理无可厚非——有谁会拒绝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呢7、同样是文学名著,但版本常常有多个甚至数十个之多。家长不要以为是《安徒生童话》,就一定在讲述美丽、善良和诗意。很有可能,图书之中,病句百出、错字连篇,甚至将故事改编得主题混乱、趣味低级8、看书,不仅仅是童年时代的事情,更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事情和风气。“书香家庭”,是最好的读书广告,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读书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9、“名著经典、必读必看”,是阅读专家们常用的“语汇”。但所有带有强制性的阅读,都是背离阅读本质的阅读。要让我爱上阅读,先给我“自由之爱”10、孩子的书,当然是给孩子看的——有如此看法的家长朋友不在少数。其实,优秀的儿童作品并没有年龄之分。家长朋友,也可以考虑补上曾经缺失的童年“阅读课”11、只进商店,不进书店;只入商城,不入书城。没有长辈的初次引领和多次同行,一个孩子的阅读兴趣,很难养成12、教师的阅读体验,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远超家长,犹如语文老师的“下水文”,胜过著名作家的“范文”一样。与其大谈阅读魅力,不如身教“爱书魅力”13、阅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游戏和激励机制的介入,这样的阅读是“空心”的和形式的,常常是只见其“书”,不见其“人”;只有读物,而没有读者14、将阅读活动游戏化,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和阅读推广人,需要多多思考和展示创意的课题。阅读,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场好玩有趣的“纸手游戏”呢15、购买图书,最好选择那些字号较大的。有些出版商,只注重所谓的细微美感和精致装帧,却忘记了最最重要的产品要素:读者对象16、假日去书店,是家庭的文化活动之一。但在书店之中,须明白三个“小规矩”:一是图书哪里取,看完放哪里;二是说话声音轻,不致扰民;三是不可随意折叠书页,这是因为:这本书与你无缘,但会有下一位掏钱17、“买书是家长的事,看书是孩子的事”,这样的做法,说轻了,是“不知为”;说重了,是“不作为”18、看书是鼓励的,看电视是限制的,这样简单的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时,读书与看电视相结合,可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收效19、“听说读写”,是语文的能力综合。爱读而不爱说,或爱读而不爱写,都是“跛脚阅读”的表现,其根源来自于阅读环境的不完整和阅读指导的不到位,而阅读者无辜20、早期阅读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如果认为阅读就是识字,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讲,那就大错特错了21、绘本的画面,不一定非要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画面看多了,对孩子的审美不一定有更多的好处22、功利化购书,学科类阅读,是许多家长的“常态”。殊不知,书架上的作文书,只管“一题”;而文学书,却管一生23、“书中自有*金屋“,这是古人的“劝学诗”和“读书目标”。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仍然有着它一点积极的意义。当然,“*金屋”应该是一种象征的说法,换了词语,就是“理想屋”,或者“未来屋”24、“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对的。现代读书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应该有人不断地在他们的耳边唠叨和聒噪:“爱书者活,迷书者死。”25、“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是读书悲剧三部曲。然而,死者不幸,教育有罪26、电媒及手机的出现,引爆了众人的“阅读欲”。他们只顾“低头看手机”,却常遗忘了“举头望明月”。“碎片化”阅读,会将他们的生命时光和思想智慧拖入泥潭,使他们成为“虚胖的矮人”27、图片的直观性,让许多人得到休息、休憩和休闲,但也增加人们的惰性和思维的浅化——好比电视的出现,人们抓住了遥控器,但遥控器也抓住了我们28、知识碎片化的唯一好处是“开启民智”,起一个“文化普及”的作用。但可怕的是,那些“碎片”不是简单的碎片——它无比强大的吸力,像极了外星人用来“摧毁”地球人智商的“弹片”29、“碎片化”的另一可怕之处,是它庞大的数量。宛若引爆之后的巨型图书馆,纸屑弥漫、碎片飞扬,而地面上的人们,只能像举手接雪花那样,接住的只有“片语只言”和“瓣花残香”30、好形式比好书目更重要。读者不是靠听读书讲座培养出来的,而孩子更不会31、认字和识字不是一回事。早期阅读可以让孩子读认同步、认读结合。认字的开始,就是自我阅读的开始。而识字的工作,还是交给小学老师吧32、真正的阅读,应该包括了交流和研讨。这样的话似乎说大了。往小里说,就是读完一本书,要与孩子一起交流交流,比如“这本书有意思吗”“这本书与上次的那本有什么不同”“书中的主人公,今后将会如何生活”等等33、只读不写,好比是只有进口,没有出口。聪明的家长,会采用各种激励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读写结合”。阅读,让我们的写作有了更多的冲动和自信34、为了考试、参赛或演出等其他“非常活动”,将阅读完全中断下来,其弊大与益。关键时刻,阅读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调整心态、放松心情的“特殊疗效”35、阅读图书的选择、限制和掌控,是许多家长的“手中重权”。其实,在这一点上,他们当年的父母,也未必做到成功。所以,当他们自己为人父母,也必将难以实现。所谓的“好书、坏书”之说,只是某些人的偏见36、“读书使人明理”,此是读书的第一要素和功能。如果不能懂得这一点,那么不如不读37、图书,是黑暗中的萤火虫。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很坚硬,阅读很柔软;前方很迷茫,阅读是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