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32.html在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龙应台的儿子对她:“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和妈妈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很普通的人,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平庸的人,这样的儿子,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的回答是:“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如果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龙应台能坦然接受儿子将来的平庸,或是智慧平和,或是活的通透,但我相信,她的儿子再平庸也不会平庸到哪里去,毕竟父母已经给了孩子一个高的起点,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也只是生活乐趣的一个来源。
然而对于大部分普通家长来说,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本意肯定是希望孩子快乐的,但是内心深处也是绝不希望孩子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生活。
所以,现在的家长普遍很焦虑,一焦虑,就会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报班,已经成了大部分家长鸡娃的主要手段,关于孩子上培训班的讨论也一直十分火热。
其中最大的分歧点就是很多人认为上培训班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让孩子变成了机械知识的集装器,失去了本该有的灵气和创造力。
还有一个分歧点就是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是把培养亲子关系的时间交给了别人,没有做到倾尽全力地陪伴孩子,是父母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甚至觉得全靠家长自己培养起来的牛娃才是高人一等。
01
有效陪伴的标准在改变
在《奇葩说》的节目中,有一期辩题是:爸爸每周陪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作为嘉宾的薛兆丰教授持「反」方立场:不支持。
他给出的理由是,今天的父母,不是不爱他们的小孩。而是他们认为更有效的陪伴的这个标准变了。
我陪孩子讲童话,这是一种陪伴;我带他去丹麦看一看,那是另外一种陪伴。但是如果你要带他去丹麦,你要挣的钱可是不一样的。挣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机会意味着什么?可以尽量地利用分工和合作,我不会弹钢琴,但我挣的钱可以让我的孩子学钢琴,不会唱歌,我挣的钱可以让我的孩子去学唱歌.......
这个机会,是有效陪伴还是无效陪伴?这当然是有效陪伴,这是不是父爱?这当然是父爱。
非常赞同薛教授的在这个观点,在当今市场经济化的大环境下,分工合作是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是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的有效分配,对于孩子的成长,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影响。
比如,给孩子上课外班,其实是进行合理分工,机构老师完成0-1的教学任务,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有系统、标准化以及扎实,就这一点来说,机构老师“术业有专攻”,是专业的,大概率会完成地更高效,也可以缓冲很多因教学事事亲力亲为而导致的亲子矛盾。
而接下来父母在家庭中完成1-∞(无限符号)拓展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是基于兴趣的、有弹性的,可以由家长自由发挥,结合自身的学科积累,和孩子做探讨,并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拓展,形成一个很好的接棒作用。
02
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从生下那一刻起就是吸收和学习,就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地的吸收着周围的讯息。
我们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我们给他多少,他就吸收多少,你给他一条小溪和一个大海,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是有些孩子好奇心很强,脑海中不知道有多少个万个为什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常常不能及时有效的解答,对孩子来说,是个很不好的体验,所以孩子在自己学习中所学的东西已经没法满足他的求知欲,需要加餐时,又或者说,学校不教的内容、自己并不擅长的内容,而你认为值得一学时,求助于专业的儿童机构,上一个培训班算是比较好的方式了。
比如,前几天,孩子主动要求说想上英语培训班,因为他在学校学的已经都掌握了,但是学校对于口语这一块的练习不是特别多,他想多练习口语,也很喜欢用英语和别人交流,那么这个情况下,自然就要给孩子“加餐”了,去一个能提高口语,更注重英语应用的培训班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况且现在的培训班也紧跟时代发展,应用一些互联网技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和反馈,生成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解放了父母的很多时间和精力。
把时间浪费在和孩子旅行,交谈等更美好的事情上,不是更有意义吗?
03
亲力亲为,倾情陪伴不是母爱的唯一标准
有些妈妈,认为亲力亲为,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才觉得是真正负责任的,伟大的妈妈。
这样的母亲,固然伟大,但是会让孩子窒息。
《小欢喜》里对女儿进行“全包围”式关切的宋倩,为了女儿放弃自我,失去自己的生活,却把女儿逼得跳河,声称: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朱雨辰的妈妈,儿子走到哪,自己就带着锅跟到哪,儿子的每一段恋情都插手过,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用整个生命在爱孩子。
然而朱雨辰却说母亲的爱让人感到窒息。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健康的状态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又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
所以,送孩子培训班和不送孩子去培训班,就是两个平等的选择,不存在谁比谁更有责任心,谁比谁更爱孩子。
有时候,送孩子去上培训班,反而还体现出一个妈妈的执行力和生活的智慧,毕竟,在等孩子上课的时候,坐在门口发个呆,喝杯咖啡,放空一下,这份开心和惬意,实在是难得。
这年头,各种鄙视链层出不穷,处处扎心,家长们就别再互相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