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是小荷创始人冯斌老师(河马国王)前几年的一部作品。
二、冯老师喜欢教育,也喜欢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乐事。这部关于苏州老学校的图书,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见证。遗憾的是,那些老学校,或已不复存在,但因有了冯老师的收藏,那些教育时光才得以定格为永恒,为后人所传颂。
三、另,年10月1日,中秋国庆佳节,倾注了冯老师数年收藏心血的“毕业证书·苏州老学校博物馆”,在小荷中园湖西三院隆重开馆,在现代化的园区金鸡湖畔,树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标,其亦为中国第一家老学校博物馆,展示了自清末至当代,苏州及其他省市、港澳台地区的毕业证书,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弥足珍贵!其亦将成为冯老师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四、经冯老师同意与授权,本网即日起,开始连载《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以期新教师及其他人士明晓苏州乃至全国教育的昨天和童年——知道“我是谁”,明白“哪里来”,亦启发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与明天——要到“哪里去”!
五、敬请读者欣赏!
“作文狗”网编辑部
年10月深秋
第三辑
一、关于晏成的一张“邀请单”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是说三月份,是个心意荡漾的好时节。
谁也不会错过这个“三月天”,去制造一点浪漫,增加一点联谊。这其中,自然缺不了读书人和教书人的身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枚物件,是一份“邀请函”,但我宁愿称之为“邀请单”,或干脆就叫它“请片”,因为它形似名片,微如手掌,实在太小了。我不知道当时晏成中学的校长,是如何签字同意印制的——他不怕寒酸吗?我们这么大的教会学校,这么有名头的“双语”学校,请人家来“交谊”,还“大会”,就送这么个“小片子”出去?
但晏成还是印出来了。
我们现在来欣赏:
此“邀请单”,白底黑字,用古粗宋字体;字数寥寥,只是些时间、地点的词汇,但细读起来,总觉得有不同的情味儿在里边。比如“略备茶点”,比如“恭请”,比如“光临”,比如“谨订”等等,短短五十二字,敬语如春,礼仪如饴,一派绅士之风,扑面而来!小则小矣,礼则礼矣。
此物件收购于何日何地,何方人氏,早已忘却。昨晚偶然翻到,便觉得大有生趣,也就萌发了要给晏成中学,即今天的苏州第三中学,写一个短篇系列的想头。于是,晏成“略备茶点”,我们开始“光临”。
二、关于年的晏成
这本“晏成校刊”,大概算得上是我所藏的百余种校刊中,出版年代较早的一种;也算得上是苏州、吴县地区,笔者收藏的民国校刊中的“前三”,很是珍爱,少有示人。
此刊封面用赭色印制,其封面也即是目录,这两点,也是诸多民国刊物的主要风格或“作派”。至于为何将目录直接印到“脸上”,我猜想,一可能为节俭计;二可能为广告计,就是让读者从脸上即能读到心情,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空间,就知晓刊物内容。我以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些。
此刊共设六个栏目,百页不到。但读者诸君可能不知,此刊竟然采用了中英文版,是双语的!其中,中文六十四页,英文十四页。这让笔者大为惊讶。在当代教育如此发达的苏州诸校,我参与编辑和印制的校刊、校本,或近百种,但绝少有谁提出要出中英双语版的。为什么?没必要,也少读者。当年的晏成中学因为是教会学校,中西文化交融,英文教学是其特色,故附有英文内容。当然,这样做的好处,也的确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性和世界性,真的值得给他“赞”一个!
刊中,有照片一张,大至整幅,文字为“本校球场”,我将另文专门介绍。全书插图不多,仅三四处题花和插图。此是本刊的遗憾所在,没有达到图文并茂的美誉度。看来,当时的晏成,美术人才还是有些缺乏。
在封二的编辑部名单中,笔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吴进贤”——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应该就是苏城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吴进贤”老先生了。他当时是晏成的中文部教员,也就是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
在编辑部的名册中,吴老师顶着一个“总编辑”的头衔。因为戴着这顶“老总帽”,笔当然就不能闲着。总编总编,总得先写先编。于是就有了“一本校刊写四篇”的记录。在此校刊的总二十二篇文章中,“吴老师”一口气写下四篇,真是“下笔如有神”!其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一文,刊于卷首,有点类似于今天“刊首语”之类。叶圣陶先生当年编《中学生》时,也常喜欢这样做。究其原因,一是彰显个性。二呢,也是人手紧张的缘故,时间紧,任务急,求人不如求己,于是就只能挺身而出了。当然,作为“刊首语”,风光是风光,但如果出了问题,就会“一期刊物出,名声输精光”。责任大啊!
我对书法没有研究,也不收藏。但吴先生的匾牌题字和刻联,却是到了苏州就不能不相遇的。现今,在苏州的大多数园林中,几乎都有吴老先生的书文。比如网师园里,万卷堂中的对联“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封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就是他的佳作。写得真好,大有画意,也多藏故事。
一个中学老师,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而终能在苏州古城成为一代书法名家,在当代,几乎没有。至少,我没听说哪家中学里有过。
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晏成学生,能有如此书文俱佳的学者型老师来教授上课,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而自豪的事情!少年时代,就能接触到最优良的教育和最具理想精神的老师,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基本就定局了。
——这是年的晏成,距今已有了近百年岁月。如果走一步,算一年,那我们也得走上一分多钟呢。
◇交谊会请柬◇年的校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