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去他的开卷有益我直接把孩子这套书扔垃圾 [复制链接]

1#

今天,恕我不能心平气和地聊天,实在是被一套书给恶心到了。

跟大家认识这么久了,关于孩子的阅读,小五妈写了很多文章,也推荐了很多好书。

遇到好书时,我是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喊:快把它收进来!

而今天,对于这套书,我是用同样的力度来呼吁:快把它扔出去!

这套书包括三个系列:好习惯养成小绘本、性格情商小绘本、语言表达小绘本。

乍一看书名,好像没毛病,这类书挺常见的。

好像自从孩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有了一定行动能力以后,几乎所有妈妈都是一边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欣喜,一边在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性格而操心。为了给孩子做良好的引导,大家都会买一些相关的绘本。

只是,今天看到的这套绘本,太垃圾了。

我随便给大家看几页:

可能大部分朋友第一眼就都能看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画风太渣。电脑合成,所有角色除了发型衣服,没有任何标识度,毫无审美可言。

但实际上,这套书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画面,而在于它的内容,像我标注出来的这些句子,满眼没什么好词儿。

别说内容了,光看书名,就暴躁得不得了,根本没有心情去翻。

当看到这套书时,我感受不到任何积极的情绪,只觉得,这套书首先就给我呈现了一个“小恶魔”的样子,让我蹭蹭地往外冒无名之火:不好好吃饭,每次都得追着喂;书本玩具满地乱丢,说什么也不收;害羞胆小不合群,不知道怎么交朋友;冲动急躁不听劝,一言不合就打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因为这套书里,充满了“我不XX”这类字眼,虽然名义上是在做正面的引导,但映入我们眼帘的全都是“不”字后边那些负面词汇。

这样的书,对家长是坑,对孩子也是坑,因为孩子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些负面的行为。

即使本来孩子没这些行为,也可能会因为看了这些而模仿。

几乎每一册的套路都是这样的:先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一个小朋友表现很差劲,最后是枯燥的总结说教。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常见的一些坏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会向人吐唾沫,有的孩子跟人打架时抠人家鼻子扯人家耳朵揪人家头发,有的孩子给人取侮辱性的外号。至于从大人嘴里学到的各种脏话“CNM”“MLGB”之类,更是家常便饭。

而现在,几乎没有孩子有这种行为了,因为他们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都没有这么干的,他们无从模仿。

如果我们在这时去跟孩子说“不要唾人”“不要取外号”,其实相当于把本来封印起来的病*重新释放出来了。

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正面引导。就像我年初给小五定的“家规”,就是三个指令非常清晰的短语:大声回答“哎”;吃完饭再玩;玩完了收起来。

另外,这套书还有个问题,就是大量的抽象定义,对孩子来说极其不友好。

比如,“我不粗鲁,礼貌地说”“我不冲动,诚恳地说”“我不害羞,得体地说”……

这套书读者对象就是小五这么大的孩子,可是,啥叫“粗鲁”?啥叫“冲动”?啥叫“得体”?她这个年纪根本理解不了。

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当他最初体现不好的行为习惯时,是无意识的,并没有对错是非的概念,我们完全不需要因为偶然的行为而去拿大人的标准去定义孩子。

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指出来就是了,如果孩子大声跟小伙伴吼了一句,我们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呢?”而是直接就行为谈行为:要跟人心平气和地说话,不要大声吼叫。

同理,不要说“你怎么这么邋遢呢?”而是直接指出“你今天没有收玩具。”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拖拉呢?”而是直指出“你让妈妈等了这么久才收拾好,导致我们迟到了。”

当然,不是说孩子看的书里不能出现负面角色和负面行为。

好的文学作品里,负面角色多得是。

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全文通篇没有直接的褒贬词汇,只有看似中正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并没有在最后去说教“这篇文章教育大家,不要趋炎附势、欺下媚上”。

还有很多民间故事里,专门以傻女婿、笨媳妇、狡猾的媒婆等负面角色为主角,貌似也没什么教化意义,孩子听了哈哈大笑而已。

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不同的目标,但好的作品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好看、吸引人。

可是,今天我看的这套书,每个故事,都比白开水还寡淡。

不对,说它是白开水是侮辱了白开水,应该说,比泔水还馊。

前边说了,它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固定的套路,一个小朋友表现很差劲,然后自食其果,最后是说教。

可是,就连这么简单的套路,都编得极其不用心。

比如这一本《我不冲动,诚恳地说》——拜托,我语文不好,“冲动”和“诚恳”是反义词吗?哪个学霸给我解答一下?

小鹿对小猫说“你的衣服真难看!”

这是冲动,还是不诚恳?

小鹿嘲笑脚受伤的小猪“笨小猪,瘸腿的小猪”。

这是冲动,还是不诚恳?

继续看,小鹿最后尝到了什么恶果呢?

它一边取笑别人一边跑,“扑通”摔倒了。

纳尼?

小鹿摔倒了,跟小鹿前边的行为有什么因果联系?

而最后,小伙伴还围过来嘲笑小鹿说:“叫你讲话不礼貌,冲动不看路!”

这个故事不是要讲小鹿跟人交往的态度和语言问题吗?怎么又突然提到“冲动不看路”了?

孩子读了这样的书,能收获什么?是不是好好的孩子,会越读越傻?

那么,什么样的绘本是好绘本呢?

不是不能说教,但说教的前提,你本身得先是一个优秀的作品。

比如,同样是教育孩子要讲秩序、学会分享,好的绘本,是怎么呈现的呢?

正好我手里有几本类似主题的书,让大家看看什么叫差距。

第一本,书名叫《排好队,一个接一个》。

这是给一两岁的孩子看的,特简单,就是小伙伴们排好队玩滑梯、玩秋千什么的。它营造的是一个温暖快乐的氛围。

而且在画面里,还嵌入了数字启蒙。

最后,就像一篇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尾一样,用一个画面让故事有了起伏和趣味。

第二本,书名叫《Let’splaytogether》。

是讲的河马和小青蛙一起分享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荒诞滑稽的对比。

小河马跟小青蛙玩秋千,他太大,玩不了。小河马跟小青蛙玩跷跷板,他太重,也玩不了。

最后,也是有一个很好的结尾,让故事有趣、完整——他们终于找到了可以一起玩的项目,那就是游泳。

第三本,书名叫《这真是个好主意》。

这本书适合更大的孩子,讲的是姐姐弟弟玩跳绳,来了几个小朋友,为了让大家都能玩,大家就改跳长绳。

一开始的规则是踩了绳就换人,可是丫丫跳得不好,就很失落。

大家于是又商量着换规则,最后改成每人跳十下。

这里几乎每一页都是一个曲折,都在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怎样更好地跟大家分享。而且它的语言也是有节奏也韵律的。

而这套烂绘本,是怎样的呢?咱先不说画风质量,光看内容,都已经无力吐槽。

婷婷想玩秋千,就一把把秋千上的小朋友拉下来。

结果没有任何逻辑的,婷婷从秋千上摔下来,疼得哇哇大哭。婷婷说:“我再也不抢秋千了!”

真的,最后两页就是这样的,绝对没有省略页码!

你说,抢别人秋千,跟摔下来,有什么关系?

就因为从秋千上摔下来,这个孩子就顿悟了,说“我再也不抢秋千了”。这都哪跟哪呀?

我这里举的三个正面例子,内容好,画风也是各有特色,每一本书都是用了文学作品的技巧的。

跟今天撞我枪口上的这一套相比,是不是高下立判了?

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无它,唯手痒耳”,看到这么烂的书,我就是想拿枪突突它。

关于怎么选书、怎么跟孩子一起读书,我以后会再专门写文章,敬请期待。

最后再啰嗦几句。

记得去年,我读到一位妈妈在文章里写了这么件事:

一个岁月静好的晚上,她坐在沙发上,拿起一本绘本,对孩子说:“妈妈给你讲绘本吧!”

孩子说:“妈妈,我又做错什么了吗?”

原来,每次她想给孩子纠正坏习惯,或者想给孩子讲什么大道理,都是给孩子讲绘本,讲完绘本以后,就跟孩子说:“你看,书里的谁谁是这样这样做的,你从这里学到了什么道理呢?”

看到这一段,我心里真是挺心疼孩子的。

读书的美感变成了压迫感,读书的快乐变成了胆战心惊,亲子交流变成了思*课——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

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亲子共读应该怎么实施?欢迎留言讨论。

重要提醒

周日文章的送礼物环节,上一篇文章已经公布了中奖名单,还有下边几位同学没有给我回复收件地址,请抓紧时间哦!

诺辰

红梅花开

璐不思

一个人的等待

图临一土者

妮妮

卍心种菩提卍

让心情跳舞!

(部分图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