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是小荷创始人冯斌老师(河马国王)前几年的一部作品。
二、冯老师喜欢教育,也喜欢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乐事。这部关于苏州老学校的图书,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见证。遗憾的是,那些老学校,或已不复存在,但因有了冯老师的收藏,那些教育时光才得以定格为永恒,为后人所传颂。
三、另,年10月1日,中秋国庆佳节,倾注了冯老师数年收藏心血的“毕业证书·苏州老学校博物馆”,在小荷中园湖西三院隆重开馆,在现代化的园区金鸡湖畔,树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标,其亦为中国第一家老学校博物馆,展示了自清末至当代,苏州及其他省市、港澳台地区的毕业证书,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弥足珍贵!其亦将成为冯老师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
四、经冯老师同意与授权,本网即日起,开始连载《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以期新教师及其他人士明晓苏州乃至全国教育的昨天和童年——知道“我是谁”,明白“哪里来”,亦启发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与明天——要到“哪里去”!
五、敬请读者欣赏!
“作文狗”网编辑部
年10月深秋
《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第十二辑
一、苏州最早的“小学毕业证书”和“学生成绩报告单”
笔者收藏苏州中小学及大学毕业证书仅十余年,虽数量上千,但大多品质一般,藏品年代几乎都在年之后。其中,文革时期的居多,占五分之三;而民国、清代的则为数甚少。今天,向读者诸君介绍的这一套“清三件”,实为笔者之珍物与最爱。
所谓的“清三件”,名称为笔者所取,指所有毕业证书藏品中的三件清代物品。其中,两种为“修业证书”,即毕业证书;一种为“学期成绩通告表”,即现在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此三件清代藏品的原主人,皆是一个叫做“钟盘生”的同学——从姓名上看,当是“男生”无疑。
先看第一件。此毕业证书的发放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即年,这应该算得是一件“百岁”级的藏品了。就苏州的同类证书而言,笔者亦尚未见过早于此年代的物件。
“光绪三十四年”,恰是光绪时代了结的那个年头。此年,光绪皇帝“坏掉”了,慈禧老太太也“撒手人寰”,彻底地“离任退休”了。而我们十二岁的“钟同学”,新苗初长,还刚刚在“第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
关于“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笔者有一个故事要讲,这就是今天的姑苏区,即原沧浪区的东大街小学,为其创办人“纠错扳正”的故事。
大概是年左右,苏州市原民国时期的“五所高等小学”联手起来,成立了一个“原吴县五所高等小学联谊会”的民间组织,准备一起搞一个百年庆典,邀请笔者做副秘书长,担任校庆图书、礼品的编辑筹备等工作。
这所谓的“五所高等小学”,即民国初期,苏州城里最早的官办“高等小学校”。那时,苏州叫“苏州府”,其下设有三个县,一个叫作“长洲县”,一个叫作“元和县”,还有一个,便是“吴县”。它们的规格有点像今天的“区”。这些官办的小学校,初名叫“官立小学堂”;又因为招收的是初等小学堂毕业之后的小学生,便加上“高等”二字。比如,长洲县官办的小学校,就叫“长洲官立高等小学堂”;元和县官办的小学校,就叫“元和官立高等小学堂”,而吴县呢,则叫“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这些小学堂,像今天苏州每个区的“区实小”一样,有点样板校的味道,起着窗口的作用。地由国家出,钱由*府拨,校长和教职员工也大多由*府选聘和任用。
至于这几所学堂聚在一块儿,一起被叫作“某某高等小学堂”,那是年,他们各自创办六年以后的事。这一年,辛亥革命胜利,皇上没有了。于是,区域建制也发生了变化,原长洲县、元和县和吴县合并起来,再加上东山和西山(那时叫太湖厅和靖和厅),统称为“吴县”。这时候的吴县,则可以称作是“大吴县”了!
“大吴县”的所有官办小学堂和公立小学堂,得重新叫个新名字,恰好南京临时*府下了令,让全国的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所以,四所学堂就有了“吴县县立”统一的牌头,再加上原属元和县的一所甫里小学(甪直),共有五所高等小学校,详情如下:
钟同学当时就读和毕业的,是“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也就是后来改称为“吴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的“一高”。
记得当时,“原吴县五所高等小学联谊会”的百年庆典日渐临近,为了撰稿和编辑,笔者频频往来于这五所小学之间,与当时的几位校长几乎周周电话、月月碰头。当时,笔者来到了“一高”,也就是现在的东大街小学,看到其校史的介绍,发现了一处重大“谬误”,即该校将“创办人”错成了他人,而不是现在诸君在这张毕业证书上看到的“蒋炳章”。
至于错成谁人,笔者已经忘记。反正,原东大街小学的张校长看到了笔者提供的这张毕业证书之后,当即对校史进行了改正,将“蒋堂长”请回了他应有的“创办人”的尊位。
不知不觉间,“原吴县五所高等小学联谊会”的百年庆典,已过去了十余年。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发展。但当时与几位百年老校的校长们一起日聚夜谈,为庆典而忙碌的场景,至今难忘,犹如昨日;亦为五位校长当年振兴教育、传承文化的精神,所深深感佩。
这几位校长的姓名是:
东大街小学(“一高”)*汉清先生
善耕实验小学(“二高”)谢芳女士
大儒中心小学(“三高”)陈敏女士
草桥小学(“四高”)徐玉英女士
叶圣陶实验小学(“五高”)张洪鸣先生
说完了“清三件”的第一件,再说说第二件、第三件。
这两件旧物的主人姓名,也是“钟盘生”。不过时光已经到了“宣统”,而钟同学也慢慢长大,至“宣统三年六月十六日”,他已经成为一位十五岁的翩翩美少年。
将两张毕业证书进行对比欣赏,我们还看到钟同学的“分数等级”,由光绪年间的“中等”,提升到了宣统年间的“优等”。通过“好好学习”,钟同学“天天向上”——经过“光绪”的努力,取得了“宣统”的进步!了不起!
从“清三件”的两件毕业证书上,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前一张毕业证书的“庄重”程度和“隆重”气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主事者的确是有点“夸张”了。这便是,将一张小小的毕业证书,几乎当作了“光荣榜”和户口簿来对待,竟然把钟同学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大名一并挂上了!也就是说,一张毕业证书“四代同堂”,完完全全起到了“光宗耀祖”的效果!真是“一张证书不简单,尊师重教代代传”!
而最左侧,钟同学的学号变化,也透露出三年间,有两位同学离开的信息。可能是退学,也可能是被“请出”。反正,钟同学的这个班不是“普通班”,这从那张“学期成绩通告表”上,就可以看出:
钟同学当年的学习课程,竟然有十三种;而其中竟然已经有了“英语课”!
于是,有一定的淘汰率,也就很正常了。人才,其实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宽进而严出”,不管什么朝代,这都是一种科学的选拔措施。
“学期成绩通告表”,也就是今天的“学生成绩报告单”,告诉我们丰富而悠远的教育信息与密码,也让我们看到了苏州教育蓓蕾初绽的童年芬芳,看到了教育先贤们苦作勤耕的感人背影。
当时的学生计分和成绩统计,有一点很有趣,即竟然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其成绩分数挂上了钩。学生如果缺课,将折算成分数,在总均分中扣除。其标准为:缺课二十小时,扣总平均一分!所幸的是,钟同学学业勤勉,一课不落,其缺课与扣分均统计为“零”。
笔者所藏之“清三件”,皆为九品,张张“有型”,件件有样。其上的“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之大红校印,虽经百年,依然艳鲜,清晰可辨。
三件藏品的尺寸相同,皆为二十五厘米高、三十五厘米宽。除光绪年间的那张毕业证书为优质卡纸印制之外,其余两种皆为宣纸印刷,绵软可人。
此“清三件”之藏品爱物,为笔者在拙*园某店所得,时间当在本世纪初,即十年之前。三件藏品分三次购得,竟同为一人,真可谓“百年之巧,难得之遇”。而笔者收藏之后的某年,再次来到该店,店主竟告笔者,愿加价回购,说沪上一朋友一心想要。笔者当然笑而婉拒。
此十余年来,笔者的藏品所有,皆“只进不出”。笔者曾经戏言,这样的人多了,收藏品市场也就“难活了”。原因很简单,没有了流通,就没有了货源;没有了货源,当然也就没有了市场。有时想想,自己这样做,也的确有点“损人利己”。但怎么办呢?无解。
还有一事,在此必须一说。在收藏此“清三件”之后三年左右,笔者无意间上网,竟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