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年度教育热词,非“鸡娃”、“内卷”莫属,这背后其实隐藏的还是焦虑二字。先看看网友所作《鸡娃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家校一起鸡
日日勤工作,薪资换补习
周中请私教,周末兼司机
一看成绩单,惟闻母叹息
人家是天牛,我家是瞎鸡
自鸡路漫漫,打怪要升级
儿女各有命,莫要常叹息
荤素混合鸡,不如快乐鸡
这种给孩子从小十全大补培养才艺、能力,以防止中产家庭的阶级性向下流动的行为,可谓是内卷卷到世界尽头。
前阵子,某群里还被上海一位5岁小朋友的简历刷屏了。这个小朋友的简历长达15页,甚至远远超过一些成年人的履历。
简历上写着,小朋友不仅熟读万卷书,能背诵多首古诗,英语书年阅读量达本,还多才多艺,精通围棋、足球、钢琴、绘画等多项艺术,当过主持人,去过日本和东南亚。
5岁的年纪,如此精彩的人生履历真的很让人震惊,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牛娃的背后,是父母呕心沥血鸡娃的成果。
类似的案例网上也很经常看到,比如西安5岁小女孩词汇量高达,小小年纪便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会录制教学视频当英语小老师。
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不向家长们展示鸡娃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疯狂内卷,走上鸡娃之路。当所有人在鸡娃教育的时候,佛系放养便成了对孩子的不尊重。
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真的需要这种亦步亦趋的鸡娃模式吗?
日本纪录片《人生七年》里,拍下了一位鸡娃模式下孩子的成长经历,这个小女孩子名叫贵子,7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报了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周一到周日的时间都被这些辅导班所占据,而在父母这种鸡娃教育长大下的贵子,却并不如父母所期待的那般,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牛娃。相反地,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考试,贵子都考得很不理想,每一次都错过了进入理想学校的机会。
直到毕业后,贵子才终于如愿进入航空公司当上空姐,但工作后贵子发现,这一行并不容易,总有人盯着她们的一言一行,稍一不慎就会被人指着鼻子骂,更糟糕的是,28岁那年,贵子就职的航空公司宣告破产,而贵子也因此失业了。
鸡娃模式,未必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甚至过度鸡娃,造成的是长期的负荷与心理压力,而当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和内在消化时,就会导致儿童抑郁症。
“当别人在跑的时候,你就不能悠闲散步”,这是几乎所有鸡娃家长的心态。
笔者认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凤,但我们不应该以这些筹码作为教育的初衷。为人父母的第一课,便是要学会接受自己孩子是个平凡人。
就像作家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所说的那样:“如果相对于朝九晚五的银行经理人,做动物饲养员更能让你感到快乐和尊重,那么你就算在给河马刷牙,我也会为你感到高兴和骄傲。”
我们看看钱钟书和杨绛如何对对待女儿教育的,杨绛先生曾赞女儿钱瑗:“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比起让孩子争分夺秒地学习赶超同龄人,钱钟书与杨绛在对待女儿的教育上,更懂得言传身教,与其教给孩子看不如做给孩子看。而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也养成了乐天的心态,哪怕在晚期被癌症的病痛所困扰,她也能微笑面对。
笔者认为,单靠疯狂硬塞狂倒的鸡娃,并不能让孩子人生光明。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是授之以渔,是告诉孩子,要走在阳光下,无惧风与雨。让孩子平安快乐地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更需要做的事情!
人生根本没有正确的标准答案。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有两个消息等着我们,好消息是“你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坏消息是“做普通人也有门槛”,我喜欢这两个消息,它给我的踏实感与幸福感,远远强于“你的孩子是个天才,但他是个疯子”。
人焦虑到一定时候,就要想办法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不然这日子没法儿过。眼望远方,脚踏实地吧。
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当下,所有东西都在不断升级。很多行业、企业正在进入更高形态的“无人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技术方向……所有东西都“正在”或“将要”被创造出来。“无例可循”或“无人之境”是目前乃至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既有知识显然已经不够用了,需要打开一片新的天地。那些靠单一维度严格筛选出来的人才,即便优秀,也会因过度同质化而“贬值”甚至“滞销”。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未来社会立足?值得每一个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