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瓣93,这片只有中国人能拍出来河马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四年之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10万人投出9.4,火遍全网,开启文化类影视时代。

四年之后,它的姊妹篇悄悄上线。

央视首播,豆瓣9.3,水准和口碑都不减当年。

唯一变化的便是毫无热度,河马哥必须安利,毕竟这片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来。

《我在故宫六百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内容核心,是匠人、匠心,和文物。

建成六百年的北京故宫,历经岁月沧桑,其中的无数瑰宝也随之蒙上尘埃,惨遭破损。

幸运的是,几代文物修复者,用自己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些受损的文物重新拥有活力。

需要修复的不止是文物,还有穿越时间的建筑。

《我在故宫六百年》,便讲述了匠人、匠心、和建筑。

据说大家都喜欢这位王先生

任何视野中的故宫,都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但在这部片子里却是另一幅模样,荒芜而败落。

中国的传统古建,都是以木质梁柱式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

建筑外,风吹雨打,电扇雷击,甚至是偶然扎根的植物,自然风化侵蚀着建筑物的外表。

建筑内,尽管木材寿命长有韧性,也会承压变形,渐渐腐朽,损耗着建筑物的肌理。

就算是使用最上等材料,无数能工巧匠修缮的紫禁城,也逃脱不了这自然规律。

年岁的更替、失传的技法、材料的缺失...

古建修缮,难度不亚于修文物,同样也是一门专业的学问。

《我在故宫六百年》的年,在导演梁君健眼中,不仅是年的建筑,其承载的年的历史和文化。

还有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坚守,他们日复一日保养、修缮、研究故宫建筑。

这样的内涵,在第一集的几件展品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组展品解释了紫禁城的建筑由何而来。

答案不在紫禁城中,而在数百公里外的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下旨修建明中都,却在即将竣工的六年后停止修建。

“规制之盛,实冠天下”,被李自成焚烧后,明中都逐渐只剩下断壁残垣。

但年生的吴伟,离开故宫六年,在考古中有了惊人发现。

北京故宫的所有建筑,都能和明中都一一对应,位置形制相差无几。

甚至连出土的瓦片,浮雕等小部件都完全相同。

紫禁城,不过是另一座都城的翻版。

同时,明中都遗址也揭示了紫禁城的地下秘密——构筑地基的“土作”。

在紫禁城无法通过大规模的挖掘研究这失传的技法。

但在明中都,木制地钉被埋得深不可测,交替累积碎石、圶土层层铺设。

而这,便是“丹宸永固”的命门,守护建筑的根本。

第二件展品是一件特殊的建筑模型,它更证明故宫建筑的珍惜性。

养心殿正殿后檐的瓦片,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

它只有0.1公分的厚度,却和冰糖一样半透,呈现出珍珠般的色泽。

正午的阳光,能轻易将它传射。

起初人们以为它是云母。

而趁着养心殿大修的机会,人们才有机会拿下来研究,它竟然是被打磨后的贝壳。

伴随着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没有能够长到如此大的贝壳。

这样的瓦片,也就成了不可复制的孤本。

就算能够找到相似的贝壳,这样的工艺也只短暂出现在数百年前的江浙沿海。

如此珍贵的瓦片,如今被珍藏在库房免受风吹雨打。

而等比例复原的小小模型,依旧彰显着古人智慧,提醒我们保护自然,保护文物。

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彩画、瓷砖上。

和瓦片一样,彩画也能保护木材不受侵蚀,但它自己却被消耗。

长春宫的彩画,自富察皇后死后,只有慈禧重新进行粉饰。

尽管依旧栩栩如生,但专家们必须及时临摹,才能为未来的修复提供参考。

延禧宫是座未正式建成的水族馆,水池上的瓷砖布满污垢,它来自遥远的德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想要让它焕发光彩,就要使用不同的试剂擦拭。

酒精只能简单处理,丙酮能够带走有机物,而钙质则需要另想办法。

修复建筑,从来不是一劳永逸之事。

上述的所有展品,都体现了故宫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一件展品是一张照片,则透露出守护者之间的传承。

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不仅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还是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修,是年因漏水而险些坍塌的西北角楼。

拆掉容易,复原很难,被拱棚包围的角楼,让北京城走漏出角楼无法修复的传闻。

幸运的是,他们的手上,有营造学社早年测绘的资料。

曾在清宫从事营造的匠师也有人依旧存世。

西北角楼得以按照原有的形式,明建的手法进行复原。

也为其他角楼,甚至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详实的经验和数据。

一张照片,将当时的设计者和施工者的年华凝固,其中的年轻人,也在后来成为修缮者中的主力。

甚至是教授新一代的故宫人,传承的内涵在期间一览无余。

而第一集的最后,将镜头停格在两位老人身上。

古建部的老专家王仲杰,是展览开幕式最大的见证者,他在现场遇见了自己的老同事。

两个人在现场的嘈杂中不断对话,终于弄清了老太太比自己小四岁。

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他们的人生和紫禁城相比短暂,却是对“我在”最好的注解。

之后的第二集,则聚焦于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一个腐烂的扶脊木,背后蕴含的是大清国力兴衰的转变。

想要对它进行替换,不仅要修缮者思考如何最大可能的保持原貌。

但它不仅和宫里人有着联系,对想要送木材进宫的货车司机,也是一大难题。

第三集的修缮,体现了更多的传承,记载了不曾间断的保养日常。

光是游人必打卡的故宫红墙,就需要学徒们不断练手。

材料混合的比例,上墙涂抹的方式,都需要年岁带来经验。

也正是这样,故宫才会在岁月中历久弥新。

说实话,河马哥看了不少,也写了不少和故宫相关的节目。

但每出一档新片,都会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穿越时空的故事也能够永远治愈人心。

时光会向前走,但故宫在那里岿然不动,期间便是历史能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