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问为什么时,总说别烦我你的回答很 [复制链接]

1#

孩子喜欢阅读,乘着6.1放假,又恰逢一个难得的周末,便带孩子到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看书的人比较多,我和孩子分别选了几本书,各自翻看起来。

孩子比较喜欢看科普类的绘本,虽然刚上学不久,识字不多,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他阅读的兴趣。

孩子缠着你问问题,没完没了

每当看到宇宙天体或各种动植物时,他总会缠着我问个没完没了,问题特多。比如: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彩虹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鱼儿不能再陆地上生活?……

他似乎像是科学家,总是问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而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我有点茫然,甚至是有些招架不住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看着孩子那求知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拒绝他,只好对他说,”孩子,看看《百科全书》,说不准会有答案哦。”

也许很多家长都遇到了和我类似的情况,可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孩子有这么多问题。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要了解,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到底想问什么就可以了。

孩子到底想问什么?

孩子到底是想问什么?

不少父母可能不清楚,孩子爱问问题,在他4岁左右,就已经开始了。他老是缠着你问东问西,其实是想知道这件物品或这个现象,它的底层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

这本质上不是件坏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就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而已。

话语虽简单,但却道出了人是有好奇心及有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的。

一个陌生的事物,在孩子面前展现时,一般涉及如下2个方面:

第一,这个事物的现象是什么?正如上面孩子问我的那些问题;第二,这个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也就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事物的现象是啥样子,但是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是很难通过观察得到的,而通过深层次的学习,才是正确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问到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

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彩虹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会出现。仅仅通过肉眼看,是看不到的,所以,孩子此时就会开始提问了。

有心理学家说,孩子爱问问题,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

孩子之所以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觉察,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觉得这个世界有很多有趣而神奇的东西,他们不再满足于这个世界表面化的观察,而是想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可是,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无法解释这一切,于是,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了”。

面对孩子提问,我们不要随意打击孩子

面对孩子提问,我们不要随意打击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提问不过是孩子一时好玩而兴起的一种想法。自己觉得有趣,就回答几句;若没时间,就随意地敷衍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自己回答不上来时,会因为尴尬而感到厌烦,而心情不好时,则会严厉地斥责孩子,比如,”哪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边玩去!”

父母这种打击的行为,不仅会阻碍孩子好奇心的发展,更会打击孩子的求知欲。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问问题,他是那种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他妈妈在爱迪生每次问问题时,从不指责或打压他,而是带着微笑,细心地为孩子解答,告诉他其中的道理。她妈妈曾经当过老师,非常明白孩子若没有好奇心,未来是干不成大事的。

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问问题时,一定要告诉他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

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会有彩虹出现,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那是由于阳光投射到空中,在接近球形的小水滴时,造成了色散,也就是折射现象。由于不同颜色的折射角度不同,所以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彩虹。

也许有家长会问,孩子能听得懂吗?其实,每个人在开始接受知识时,都是懵懵懂懂,但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不用担心孩子的理解问题,他们学东西是很快的。

而且,孩子问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只是表面上的好奇,其实,他们有了这些答案的储备,将来可以运用这种规律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掌握事物间的内在本质

因此,掌握事物间的内在本质规律,才是孩子学习的意义。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在带有齿轮的机械物上放置了一些乐高玩具,机械物上有些齿轮可以带动乐高一起移动;而另外一些不过是起了装饰作用,根本动不了。

他们找了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然后给小朋友解释这是一种神秘机械物,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些机械物分解后,请孩子们按照之前的样子搭建起来。

实验发现,那些能说出这个机械物是怎么搭建出来的,并且能回答齿轮间怎么运动和衔接的孩子,它们记住了这个运动过程,同时,他还能说出运动中的更多细节。

而那些只能说出此机械物是什么的孩子,只不过记住了那些用来做装饰的齿轮,而忽视了那些真正有用能动的齿轮,所以,也就没办法知道运动中的齿轮其真正的作用了。

事物间因果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规律及来龙去脉,有利于孩子能了解更多的信息,而且注意力不容易发散,比较专注于当前所做的事情。

所以,想让孩子通过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多问问题。

可能有些父母会问,孩子问的这些问题,我也不知道因果关系,那咋回答他们呢?

比如,那天,孩子在绘本书上看到了河马和马,就跑过来问我,”妈妈,河马和马都有马字,那河马是马吗?

这问题让我当场蒙圈啊,心道:”这孩子问的问题可不是一般地难啊。”

咋办?翻百科全书,还是百度?亦或直接告诉孩子自己不知道?

回答孩子的问题,父母有7个层次

回答孩子的问题,父母有7个层次,态度决定回答

提问是孩子抓在手里的一把钥匙,他想用此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而能否打开这扇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前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曾提到过,孩子提问,父母的回答一共有7个层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七个:

别对孩子说问那么多干嘛?

第一层次,”问那么多干嘛”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提问极不耐烦,当孩子要刨根问底时,就对孩子来一句,”我说是就是,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没事学习去,别老来烦我!”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你爽了,受害的是孩子,你把他求知的欲望挡在了门外,这是一种最愚蠢的回答方式,千万别用。

玩文字游戏

第二层次,玩文字游戏

啥意思呢,就是用你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回答孩子,解释等于没解释。

比如,刚才孩子问的河马是不是马的问题,你举出一堆的类似的说法,像海马不是马

熊猫不是猫等等。

这其实是玩了一种文字游戏,看似在回答,但其实回答没有信息增量,孩子get不到里面有价值的信息,其实和第一种方式没啥区别。

直接给出答案

第三层次,隐晦的回答

父母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孩子的问题,本着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原则,但一定不要隐晦回答,说了半天可能孩子还是不明白。

比如,还是那个河马是不是马的问题,如果你告诉孩子,河马是英语翻译过来的词汇,和马的意思类似。这种回答不如不说,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你承认自己不知道,同时表扬孩子问得好,反而会更加激发他探索的动力。

一起找出答案

第四层次,和孩子一起来找答案

如果某个问题你不知道,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也不懂,咱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接着,你可以带孩子去查找书籍、互联网或文献资料,看看有没有相应的解答,要知道,你带着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向孩子传达一种求实好学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种学习的方法,他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头脑中,让他受益终身。

引导孩子看有没有其他解释

第五层级,引导孩子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通过第四层次查到的内容,如果在某些细节上不是很到位的话,可以在互联网上变换搜索的词眼,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加精准的解释。

比如,可以通过模糊查找河马马的解释,注意在搜索时,关键词的变化及词眼间的空格,这样来回变化,对孩子来说,也体验了一把头脑风暴,明白了怎么通过关键词的变化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给出评估标准

第六层次,鼓励孩子给出评估的标准

当经过前面那几个层次后,你已经让孩子根据你的想法,顺着你的思路,一步步得到了结论,然后就可以让孩子对找到的知识进行评估。

当孩子说出找到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不断变换词眼搜索不同的网站来得到最终结果时,他会明白一点:对于一个靠谱的答案,必须要有耐心才能找到。

跟进结果

第七层次,跟进查找结果

如果你带着孩子,经过第六层次后,孩子可能会对你提出,想看看具体实物的要求。比如,当他明白了河马是不是马后,他会对你说,想去动物园看看河马和马长啥样,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习性。

你一定会恨开心,为啥?

跟进查找的结果,这是七个层次中的最高境界。因为,他对河马和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次当他再看到河马和马时,他的观念一定会发生转变,不再像当初那样”好奇”了,毕竟他已经是”行家”了嘛。

总之,当孩子问问题时,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好孩子,按照根据问题去查找答案,再对答案进行评估,最后进行验证这几个步骤来进行的话,孩子一定会拿到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打开那扇知识之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